2月22日,为期40天的2025年铁路春运圆满收官,运输安全平稳有序,全国铁路累计发送旅客5.13亿人次,同比增长6.1%;国家铁路累计发送货物4.15亿吨,同比增长5.4%,客货运量均创春运同期历史新高。
历时40天的春运史诗落下帷幕,5.13亿人次旅客运输量、4.15亿吨货物运量的双突破,不仅刷新了春运史册,更在纵横交错的铁轨上镌刻出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活注脚。这场规模空前的迁徙,既是交通运输能力的集中检阅,更是国家治理效能的生动诠释。
中国高铁网的十年蝶变在春运中迸发惊人能量。沪苏湖、集大原等新线织密八纵八横路网,185组新造复兴号动车组的投用,使客座能力同比增长8.4%。当旅客在南昌西站见证单日2162.6万张售票纪录诞生时,背后是12306系统智能调度与动态运力配置的精密协同。这种科技与基建的共振,使得春运日均运力达1282万人次,相当于每天运送一座超大城市的人口。特别是高铁夜间“红眼列车”与普速列车的科学配比,既释放了路网潜能,又守住了普惠交通的民生底线。
春运服务已从“走得了”向“走得好”迭代升级。候补购票75.2%的兑现率、务工人员预约购票等创新,将算法温度融入出行刚需。南京站增设的“银发通道”、南昌站配备的多语种服务,彰显着公共服务的人性化转向。此外,铁路部门将“系统自动提交购票订单”等智能功能,转化为特殊群体触手可及的便利,这种技术向善的实践,让流动中国始终保有37℃的人文关怀。
春运列车不仅承载乡愁,更牵引着经济脉动。广深港高铁跨境旅客增长14.2%、中老铁路跨境客流激增54%,流动的“钢铁驼队”正重构区域经济地理。当“冰雪专列”穿梭于亚布力赛场,当“银发旅游专列”驶向云南秘境,铁路运输与冰雪经济、银发经济的深度融合,催生出新型消费业态。4.15亿吨货物的南来北往,更确保了春节市场供应与产业链畅通,使春运成为观察中国经济韧性的独特窗口。
站在春运收官的时间节点回望,流动中国的故事早已超越运输本身。当钢铁动脉持续搏动,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流动的中国,更是一个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笃行致远的中国。未来,随着“八纵八横”高铁网的不断完善,这条充满温度的归途,必将驶向更美好的远方。(朱春沅 唐升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