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海扬波 汇聚网络正能量

来源:东方网    2025-02-25 12:05
来源: 东方网
2025-02-25 12: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这个信息洪流奔腾澎湃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空间已成为各类思潮交锋、价值观碰撞的前沿阵地。2024年,在网络的复杂生态里,正能量活动与作品在虚拟与现实的网络世界中熠熠生辉,成为引导舆论、凝聚人心的关键力量,不仅成功营造出积极向上的社会舆论氛围,更将社会主流正能量深植于广大网民的心田。深入探究这些成功实践背后的传播经验与规律,对于我们把握网络传播的时代脉搏,抢占舆论高地,具有深远而重要的意义。

一、网络正能量作品的成功实践——夯实正能量传播之根

活动共设立“点映昌吉”“点赞团结”“点阅振兴”“点播法治”“点亮公益”“点评文明”六大篇章,与“DOU出昌吉范儿”一个宣传专题,开展了75项形式多样、喜闻乐见、极具特色的网上网下文化活动,累计发布6833篇(部)精品佳作,累计阅读量达6亿+。系列正能量网络文化作品涵盖视频、海报、图文、动漫等多种融媒形式,以导向正确、社会认同、网民认可、影响广泛为标准,成功营造了积极向上、文明和谐的网络文化氛围,传递社会主流正能量。

(一)“DOU出昌吉范儿”网络作品展播。 以昌吉州成立70周年为主题,开展“DOU出昌吉范儿”2024庆祝昌吉州成立70周年短视频大赛,鼓励属地网民话家乡,齐心汇聚网络传播正能量。全网累计征集作品1389部,在抖音、新浪微博、微信视频号、小红书等4个平台,开设#DOU出昌吉范儿#话题浏览(阅读)量超1.5亿次、互动量达7万+,切实发挥了短视频传播优势,多角度、多领域有形有感讲好昌吉故事、传播昌吉声音、展现昌吉魅力。

(二)“非遗所思—游非遗”网络主题传播活动。 组织网络达人拍摄新疆曲子、剪纸、赏石、椒麻鸡制作等技艺,多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被新媒体网络达人以不同视角,诠释出别样韵味与生机。《非遗所思—剪纸技艺》《新疆曲子永流传 代代相传润心田》等优秀视频作品将非遗技艺与传统国乐、中华民俗巧妙融合,给网民带来一场视觉盛宴的同时,展现古老中国与新兴现代的审美。大力弘扬和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使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代代相传、焕发出新的生机。

二、网络正能量作品的传播策略——汇聚正能量传播之力

(一)生活原态,真实故事的力量。

正能量内容应基于事实,避免夸大其词或虚构故事。真实的故事更能引起共鸣,增强说服力。例如,分享普通人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故事,可以激励更多人面对困难时不轻言放弃。如:策划开展“她说·昌吉”网络交流分享活动,邀请5-6名女性正能量网络名人走进昌吉,以Vlog、短视频形式记录在昌生活感受,成功经历等,只有深入了解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从小街小巷中,从人间烟火里,感受大多数人的细腻情感,才能创作出人民的好作品。网络名人通过畅谈对昌吉的亲身体验,以小见大、以点带面对外展示昌吉州的风光美、和谐美、产业美。

(二)事实为基,聚焦民生之防线。

在网络环境复杂多变的当下,借助互联网平台围绕“网络普法”“食品安全”网络反诈”“以旧换新促销费”“医疗保障”等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内容,创作推广系列网络传播作品。如: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宣传防范网络诈骗的基本知识,提高群众防范网络诈骗的基本能力;开展《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网络安全法律法规普法宣传,积极营造网络安全宣传氛围,让网络空间成为传递正能量的重要平台。相关部门和创作者深入研究百姓在日常生活中面临的各类问题与需求,在宣传对应政策法规的进程中,秉持务实精神,切实解决民众的担忧与困扰。

(三)形式创新,激活传播新动能。

创新的传播形式能够赋予正能量作品全新的生命力和吸引力。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创新传播形式已然成为驱动正能量传播的核心引擎。如,深耕中华文化符号元素,将昌吉州网络文化IP“七剑下天山”形象文化融合传播,制作“庭州有礼 别失八‘礼’”、“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等主题海报、表情包、《礼赞昌吉州 辉煌七十年》动漫8集,有力助推网络文化品牌赋能。IP形象以简洁生动的动画形式演绎传达正能量,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和可爱的动画形象将复杂的事件简单趣味化,成功吸引了年轻群体的关注和喜爱,为正能量在网络空间的传播开辟了新的受众群体和传播路径,让正能量以更加新颖、有趣的姿态融入大众生活。

三、网络正能量作品的传播规律——构建正能量传播之局

(一)平台协同,打造传播矩阵。

善用政务新媒体、微博、抖音、微信、快手等新媒体平台,突出微博内容发布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话题与互动性强;微信用户基数大、社交关系紧密、传播形式多样;抖音视频传播效果好、网民参与度高、娱乐性强等平台优势,围绕正能量传播主题,设专栏、开话题、开直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构建一个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的传播网络。聚焦国家发展与成就、社会正能量事件与人物、优秀文化传承与创新、青少年健康成长与教育等正能量热点,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举办正能量主题活动,搭建交流平台,调动网民积极性引发讨论与热度聚集,真正实现正能量信息广泛传播和高效触达。如:抖音上的话题挑战容易引发网民跟风模仿、踊跃参与,从而让话题像滚雪球一样热度持续攀升,形成良好的正能量传播趋势。

(二)多元合作,共筑传播生态。

网络正能量传播需要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自媒体以及广大网民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协同合作,形成良好的传播生态。在2024年“晴朗”系列专项行动中,网信部门积极发挥政策引导和网络监管作用,规范网络传播秩序、打击互联网违法违规行为;企业积极履行社会责任,通过捐款捐物、技术支持等方式参与社会正能量传播;互联网协会在“网聚新时代·e路促发展”志愿服务等项目中,凝聚志愿服务力量,大力开展助孤助残、爱心传递、环境整治、法治宣传等网络公益活动;自媒体创作者运用其灵活多样的传播方式和庞大的粉丝群体,紧跟社会热点正能量事件、发现凡人善举,创作发布优质新媒体作品,传递社会正能量。各主体之间紧密合作、良性互动,形成了一个有机的传播生态系统,使正能量在网络空间得以持续、深入地传播和发展,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贡献了强大的网络力量。(潘斯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