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锦乡赫韵”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赫哲非遗文化调研与文旅创新实践。这支由理工科学生组成的队伍,将信息技术融入文化传承,为古老的鱼皮技艺插上现代翅膀。
鱼皮画、伊玛堪说唱、桦皮船制作……这些传承千年的赫哲族技艺,如何通过青年学子的视角焕发新生?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人刘志红的工作室找到了答案。
"鱼皮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处理时既要控制力度又要保持温度。我总怕划破鱼皮,但传承人握着我的手说:'姑娘,手艺是心传的,你听鱼皮的声音就知道火候了。'"团队成员李想展示着手中的鱼皮挂饰。从刮鳞去脂到染色缝制,这群"00后"在零下20℃的作坊里,用冻得通红的双手触摸着赫哲先民的生存智慧。
实践期间,团队特别采访了赫哲族代表卢艳华。实践团队发现,目前全族掌握全套鱼皮制作技艺者不足30人,原材料鲑鱼皮年采集量下降60%,传统纹样数字化存档率仅为12%。
为了切实为非遗文化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群工科生将录像搬进了非遗工坊,并开启了直播。
"科技不是文化的对立面,而是传承的新载体。"团队学生程培轩表示,"我们设计的AR互动程序,让鱼皮画中的图腾能'活'过来讲述传说,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据悉,该团队研制的小程序已经上新,后续将持续开发"非遗数字视频"等项目。"要让赫哲文化像乌苏里江水般流淌不息,既要守住老手艺的魂,更要找到新传播的脉。"“锦乡赫韵”社会实践团在实践成果汇报会上如是说。这场跨越千里的青春接力,正为濒危技艺打开通向未来的窗口。(李想 程培轩 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