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非遗传承架一座"数字桥"

来源:东方网    2025-02-25 11:15
来源: 东方网
2025-02-25 11: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东北农业大学电气与信息学院“锦乡赫韵”社会实践团圆满完成赫哲非遗文化调研与文旅创新实践。这支由理工科学生组成的队伍,将信息技术融入文化传承,为古老的鱼皮技艺插上现代翅膀。

鱼皮画、伊玛堪说唱、桦皮船制作……这些传承千年的赫哲族技艺,如何通过青年学子的视角焕发新生?团队成员在非遗传承人刘志红的工作室找到了答案。

"鱼皮薄如蝉翼却韧性十足,处理时既要控制力度又要保持温度。我总怕划破鱼皮,但传承人握着我的手说:'姑娘,手艺是心传的,你听鱼皮的声音就知道火候了。'"团队成员李想展示着手中的鱼皮挂饰。从刮鳞去脂到染色缝制,这群"00后"在零下20℃的作坊里,用冻得通红的双手触摸着赫哲先民的生存智慧。

实践期间,团队特别采访了赫哲族代表卢艳华。实践团队发现,目前全族掌握全套鱼皮制作技艺者不足30人,原材料鲑鱼皮年采集量下降60%,传统纹样数字化存档率仅为12%。

为了切实为非遗文化注入自己的一份力量,这群工科生将录像搬进了非遗工坊,并开启了直播。

"科技不是文化的对立面,而是传承的新载体。"团队学生程培轩表示,"我们设计的AR互动程序,让鱼皮画中的图腾能'活'过来讲述传说,这正是非遗活态传承的创新路径。"

据悉,该团队研制的小程序已经上新,后续将持续开发"非遗数字视频"等项目。"要让赫哲文化像乌苏里江水般流淌不息,既要守住老手艺的魂,更要找到新传播的脉。"“锦乡赫韵”社会实践团在实践成果汇报会上如是说。这场跨越千里的青春接力,正为濒危技艺打开通向未来的窗口。(李想 程培轩 陈影)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