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春运,从智能调度到安全组织,从云端服务到线下关怀,铁路部门聚焦“科技”“便民”“文化”等方面下功夫,让这场每年一度的“人类最大规模迁徙”焕发新气象,让数亿旅客的归途成为感受中国速度、温度与文化厚度的美好旅程。
科技赋能让春运服务更“智慧”。2025年春运,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构建起智慧出行新图景。全国高铁站全面升级“无感进站”系统,旅客通过人脸识别与电子身份证核验,通行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车站的智能卫生间屏幕实时显示使用情况,让“方便”更方便;候车厅的一体化换乘引导系统,助力旅客便捷查询公共交通出行规划,一键获取包括地铁线路、步行距离、网约车位置、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选择最优出行路线,换乘更“快人一马”……科技不再是冰冷的概念,而是化身为守护春运的“温暖卫士”,让旅途更安全高效便捷。
暖心举措让春运服务更“有爱”。铁路部门将“适老化”“无障碍”理念贯穿服务全程,在全国各地车站和南来北往的列车上推出一系列便民服务举措。全国各地车站全面推行全面数字化客运电子发票服务,方便旅客通过铁路12306网站和移动客户端开具电子发票;铁路12306手机客户端分别开启学生、务工人员春运预约购票服务专区,符合条件的旅客通过专区预约购买春运期间往返车票,为重点群体提供优先保障;苏州站、昆山南站等车站设置务工团体受理专窗,努力满足社会各类务工团体包车包列需求。南宁东站的“帮帮老”“帮帮小”“帮帮盲”等重点群体服务措施,让1500人次重点旅客春运出行更畅通;梧州南站增设不同颜色的换乘分区通道、出站通道,让站内换乘或出站的旅客更便捷……这些出行细节如同寒冬里的暖阳,照见铁路服务的民生温度。
非遗文化让春运旅途更“有韵”。今年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运,铁路部门将“流动的中国”装点成“行走的年味儿”。在人潮涌动的火车站里、在南来北往的飞驰列车上,各式各样的非遗项目伴随着“我的铁路风景”主题宣传活动点亮旅途色彩。在广西,旅客可在南宁东、柳州、桂林、湛江、茂名西等23个车站参与集章打卡、领取新年书签、亲手制作雕版画、体验并领取剪纸“窗花”等活动,在出行中感受中国传统非遗文化魅力。在北上进京Z6次列车上,旅客可以品尝到油茶、龟苓膏、五色糯米饭、酸嘢等多款自治区级非遗美食,感受丰富旅途滋味。在西宁火车站,青海非遗景泰蓝掐丝唐卡走进车厢,让旅客耳目一新。D87次中老铁路国际旅客列车上,文艺工作者用魔术和杂技等特别形式讲述中老铁路和沿线地区的发展变化,为旅客送上一场别开生面的新春文化盛宴。 一场场活动,一次次表演,让团圆之路成为文化溯源之旅。
2025年春运,铁路交上了一份新时代的出行答卷。这答卷里,有科技突破带来的效率跃升,有人文关怀编织的温暖网络,更有文化自信铸就的精神丰碑。铁路春运服务的升级蝶变,不仅让“人享其行”成为现实,更让流动的中国充满勃勃生机与绵绵温情。一趟趟开往春天的列车,正载着亿万人民的幸福向往,驶向更加美好的未来。(马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