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将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增强基层党组织活力的关键举措,通过发展坚果产业“党组织+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党员组织起来、把群众组织起来、把资源组织起来,以党组织领办合作社为抓手,探索实践“464”联农带农利益分配模式,成功闯出了一条致富路子,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不断激活乡村振兴产业活力。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持续强化基层党组织的“两个功能”,因地制宜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找准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党组织在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中的“造血”功能,成立党组织领办的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辐射周边6个行政村,发展社员809户,入社面积达6.1万余亩,积极调动党组织和党员的战斗堡垒和先锋模范作用,有效带领农民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坚果产业陆续走上规范化发展之路。搭建聚力平台。以农户和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签订利益联结协议及土地流转、原料订单收购、务工就业等方式,实现党组织作用有发挥、农户销售有渠道、企业生产有原料、合作社有分工、村集体收入有保障,将农户的生产和市场需求紧密结合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深化科技赋能。依托院士专家团队,将懂技术、有经验的农民选配进田坝村坚果提质增效科技服务队,通过技术人才培训和关键技术推广,将“果园放蜂、营养补充、落头开心、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水分管理”6项核心关键技术送到田间地头,及时解决农户在生产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目前,田坝村建成市、县、乡、村示范基地5处,种植面积达4.56万亩,农业产量达0.5万吨,产值4500万元,有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规范产业管理标准。 发挥党组织牵头抓总作用,聚焦“三个统一”,严格“种、管、采”技术标准,打造出田坝坚果可复制、可借鉴、可推广的产业发展模式。统一种植技术。按照统一执行选一块适宜地、开一条保水保肥种植带、挖一个标准坑、定一棵合格苗、施一担有机肥的“五个一”种植标准,技术人员实地进行指导,提升果苗成活率。统一管护措施。依托“专家院士团+科技小分队+土专家”多元化模式,全覆盖开展管护技术培训,引导农户运用好6项核心关键技术,坚决遵循“上开窗、中分层、底通风”的修剪原则,在果园放养蜂,为花粉传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预防病虫害,保花保果,开挖蓄水池等方面精准施策,助推坚果产业提质增效。统一采摘节点。将白露节确定为“开采节”,通过“党组织+政府引导+群众配合”,以张贴公告、召开群众会、广播宣传、新媒体、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引导农户自觉抵制提前采青行为。同时,合作社成立“采青劝导小分队”,每天到地进行巡查,对采青、抢打、早打等行为及时制止和处理,切实做到成熟采收、优质优价销售,共同维护正常的采收秩序。
科学谋划发展布局。 为切实解决制约群众经济发展的难题,田坝村党总支发挥桥梁作用,联合坚果协会,由企业、合作社、农民代表参加,联合开展成本测算、市场调查和协商定价,巩固村集体经济发展基础。做实农业成本调查。对从育苗、移栽、管护到采摘全过程的投入成本进行调查,根据当年挂果面积及预估产量测算,全面掌握产业的投入成本,根据市场价格测算农民收益,预估风险。做实企业成本核算。对企业收购、运输、加工、包装、销售各环节的生产成本进行核算,评估出企业能够承受的收购单价,增加企业参与确定“市场保护价”的话语权、裁量权,增加农户对市场的主动权。做实市场调查分析。对各地市场价格进行适时监测,综合比对分析市场需求,研判价格走势和面临的风险,提前研究制定应对措施,保障农民收入。
健全联农带农机制。 着力探索多方参与的产业合作模式,逐步深化产业布局,以龙头企业挂钩联系合作社,合作社与农户“双绑”全覆盖,形成利益共同体,推动产业实现组织化发展。实行订单收购。积极发挥利益联结作用,通过“连片种植、统一管理、保底种销、集中收购”的方式,与龙头企业签单,大力发展“订单农业”,提高合作社、企业、农户的经济效益。企业为农“兜底”。把兜底条款写入利益联结协议,实行“政策共享、风险共担”,通过协商议价,确保坚果均有企业收购,持续激发农户种植积极性,助推坚果产业发展。推行“464”分红机制。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目标,企业按所收购价款的4%比例返补合作社,合作社将返补资金中的60%分红给农户,其余40%留作村集体经济,形成“三方共赢”的发展模式。2024年田坝村坚果种植专业合作社实现收益146万元,运营成本46万,果农实现分红达60万元,合作社扩大运营资金及村集体经济收入达40万元,形成了田坝坚果产业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袁中泽 杨春艳 赵玉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