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阿拉山口看中欧班列,钢铁驼队续写丝路传奇

来源:东方网    2025-03-03 09:59
来源: 东方网
2025-03-03 0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月25日17时,一列载满汽车配件的中欧班列自郑州圃田站启程,穿越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向着波兰马拉舍维奇疾驰而去。这列编号突破千位的班列,不仅刷新了阿拉山口口岸的年度通行纪录,更在亚欧大陆上划出一道贯通东西的现代商路轨迹。作为古丝绸之路的当代化身,中欧班列正以车轮丈量着全球化新格局的深度与广度。

钢铁动脉重构经贸版图。阿拉山口口岸的集装箱换装库内,起重机昼夜不息地将中国制造的电子产品、机械设备转运至宽轨列车,这种"无缝衔接"的场景已成为新常态。数据显示,今年经该口岸的中欧(中亚)班列已覆盖26个省市、通达21个国家,货物品类从传统服装百货延伸到新能源汽车等高附加值商品。这种变化映射着中国制造的转型升级:十年前,义乌小商品是班列主力;如今,陕西光伏板、重庆智能设备等"新三样"占比显著提升。正如阿拉山口站调度员马宁所言:"每列班列都是中国产业链的移动展柜"。

这条横跨亚欧的物流大通道,在逆全球化暗流中构筑起“硬联通”防线。2024年阿拉山口通行班列7684列,同比增长15.8%,其稳定性和运力优势在红海危机期间尤为凸显。当传统海运受阻,中欧班列单日最高29列的通行密度,保障了戴姆勒、三星等跨国企业的供应链安全,这种"陆权复兴"正在重塑全球物流价值排序。

文明互鉴的新时代注脚。班列货柜中的景德镇陶瓷与波兰牛奶的"双向奔赴",构成了文明对话的现代图景。阿拉山口海关关员蒋芮的工作日志记载着:从最初单一工业品,到如今中亚车厘子、法国红酒等生鲜冷链货物常态化运输,这种贸易结构的多元化,本质上是文明互鉴的物质化呈现。正如古丝路上的胡商与粟特人,今天的班列运营者也在缔造新的商业文明——中欧班列国际运输联盟的成立,标志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从理念转化为机制。

站在阿拉山口口岸的瞭望台,钢铁驼队的汽笛声与千年驼铃遥相呼应。从张骞凿空西域到如今日均30列班列飞驰,变的是运输工具的迭代,不变的是文明交流的渴望。这条新丝路,不仅是商品的通道,更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互动的最佳观察窗口。(何新凤)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