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当二十四节气的雨水惊蛰次第叩响春的门扉,一幅生机盎然的春耕图景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开。从江南水乡到东北黑土地,从巴蜀梯田到中原沃野,隆隆机声与布谷啼鸣交织成春的乐章,亿万农人用汗水浇灌着丰收的希望。在这片孕育五千年农耕文明的土地上,新时代的春耕交响曲正谱写着“中国饭碗”的时代新篇。
政策春雨润沃土,大国粮仓根基固。各地党政负责人深入田间“把脉问诊”,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望天田”变身“高产田”,运用卫星遥感监测为耕地"体检"护航。在山东寿光,物联网系统实时调控着万亩蔬菜大棚的光温水肥;在黑龙江三江平原,北斗导航精量播种机以厘米级精度播下金色希望。这些春耕图景中的科技亮色,正是“中国饭碗”越端越稳的密码。
铁龙驰骋保春耕,血脉畅通显担当。面对春耕物资运输大考,全国铁路系统展开“保供大会战”,长三角铁路开辟农资专列“绿色通道”,成铁部门创新“云端调度”服务,用钢轨上的加速度跑出春耕备耕的及时雨。当一列列满载化肥的列车穿越秦岭隧道,当一节节装运农机具的车厢驶过长江大桥,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流动脉的强劲搏动,更是人民铁路的初心写照。
数字赋能破茧出,智慧农业展新姿。在江西婺源的油菜花海中,植保无人机编队实施精准施药;在河南周口的麦田里,病虫害AI预警系统24小时“把脉问诊”……当前,许多智能科技的应用,大幅提升了农业作业精度和效率。这些田间地头的“黑科技”,让传统农业完成从“面朝黄土”到“数字种田”的蝶变,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动能。
春耕不仅关乎一季收成,更是观察中国发展的重要窗口。当95后“新农人”用直播带货拓宽农产品销路,当返乡创业青年用电商大数据指导种植结构调整,当农业院士工作站把实验室建在田间地头,我们分明看到,传统农耕文明与现代科技文明正在这片热土上深度融合。这种融合迸发出的创造力,让“谁来种地”的疑问有了时代答案,让“怎样种好地”的课题找到创新解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为“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基础的关键之年。当北斗卫星俯瞰大地,定会捕捉到这样动人的画面:在长江两岸的育秧工厂里,嫩绿的秧苗正吮吸科技养分;在黄河灌区的麦田中,自动喷灌系统编织着银色水网。这些充满希望的春耕场景,正是中国农业走向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也是乡村振兴壮美蓝图的精彩起笔。(王楷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