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主播办的“村晚” 让游了800年的“鱼”火起来

来源:东方网    2025-03-04 10:58
来源: 东方网
2025-03-04 10:58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这个春天,瞻淇村村干部郑冬蛟忙得不可开交。

春节前,他在老家安徽歙县北岸镇瞻淇村办了一场“鱼灯”主题村晚,没想到一下在抖音火了。这场2个多小时的村晚直播,在抖音上被全国274.7万人观看,也让瞻淇村传承了800年的嬉鱼灯被全国网友认识。“这个演出在哪?”“能请你们来我们这里表演吗?”无数游客涌入瞻淇村,郑冬蛟带领的鱼灯队也获得了更多走出北岸镇的演出机会。

郑冬蛟开直播、办村晚宣传鱼灯的想法,是受到了抖音另一位才艺主播的启发。去年,郑冬蛟在抖音看到主播@唐尧锣鼓张勇 在老家山西临汾泊庄村办了场村晚,在抖音吸引了好几百万人看直播,郑冬蛟就决定,瞻淇村也要办一场村晚,让全国网友都看看家乡流传800年的瞻淇鱼灯,再现辛弃疾诗中所写的“一夜鱼龙舞”的辉煌。

2024年12月15日一大早,安徽黄山歙县瞻淇村村小学校门口、老街口和大祠堂的墙面,都出现了一张大红纸,写着:“村晚”节目征集令。

瞻淇村晚征集令发出后,报名人数远超郑冬蛟意料,上至70来岁的嬉鱼老师傅,下至还没读小学的小孩,共100多人,大家都想“上村晚”。最终,正式登台村晚的节目有13个,表演者有提前返乡的月嫂、在读高中生、老年大学的大爷大娘、学龄前的小孩......自觉献不出什么才艺的76岁奶奶,也早早起床烘起米糕,为村晚的有奖竞猜贡献奖品。

当然,还有郑冬蛟心里最重要的事——流传800年、一度面临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瞻淇鱼灯,终于被看见了。

村里的大祠堂,是所有鱼灯的来处

1月10日清早,72岁的老书记汪观海早早来到大祠堂准备鱼灯的骨架。汪观海同时也是瞻淇村最擅扎鱼的老师傅,他经营的鱼灯店有百年历史,是瞻淇村年头最久的鱼灯店。在村晚现场,汪观海完成了一只鱼灯最后的涂绘。

鱼灯游出去,游子归乡来

瞻淇村嬉鱼灯的民俗,有800年历史了。逢年节,嬉鱼灯的队伍总会从村里的大祠堂出发,伴着锣鼓沿街游行,边游边舞,庆祝丰收,驱邪避灾。那时候,瞻淇村家家户户都会扎鱼灯、舞鱼灯。

近些年,随着年轻人都外出求学打工,村里会嬉鱼灯的越来越少。2021年,郑冬蛟丢下原本的工作,回村做干部,重组鱼灯队。虽然工资仅有千把块,可他高兴的是,自己终于可以再次舞起鱼灯。

前世不修,生在徽州

两个在外地经营服装加工作坊的好兄弟,特意驱车回村参加村晚,跟郑冬蛟一起合唱安徽民谣《不修》。这首歌也是他们的心声。歌词“前世不修,生在徽州”,意思是,前世无修为的人才会生在穷困的徽州,为谋生计,逼得人只好离家万里当游子,日夜思乡。

返乡后,郑冬蛟拉着其他村干部,一起用账号@鱼承薪火 直播嬉鱼灯,希望瞻淇鱼灯的美能够传播出去,吸引更多年轻人了解、学习这项非遗技艺,村里的年轻人也不用再离乡漂泊,在家就能赚到钱。

不论什么年纪,都可以舞鱼

1954年生的汪平安是瞻淇村鱼灯队最年长、同时最不服老的嬉鱼师傅。从小,鱼灯就是他亲密的玩伴,如今他年纪虽大了,舞起鱼灯来仍很灵活,鱼步也走得潇洒利落。

早些年,汪平安能舞6米长的大鱼,这两年,他觉得大鱼舞起来逐渐吃力了,但也不放弃,继续舞4米多的小鱼。每有年轻的游客和他搭话,他说着说着就下扎马步演示:侧腰下弯,屈腿登地......随着体态变化,鱼尾就听话地翘起、翻滚起来了。

平日,除了随鱼灯队到各地演出,闲不住的汪平安会在本村做装修工。瞻淇村村晚排练这两天,汪平安正在修村里的大宗祠,常常是工地、排练场两头跑。锣鼓声一响,他就放下搅水泥的铁锹,骑着三轮车,跑来挥鱼灯了。

画一辈子鱼,终于看到了海

鱼灯队敲锣的老师傅扎鱼、画鱼数十年,却从未见过海。直到2024年,他跟着鱼灯队到烟台演出,第一次见到海,住海边旅馆、吃自助餐。他感叹“如果不是玩鱼,这辈子整不到那里去。”越来越多人在抖音看嬉鱼,鱼灯队接到的演出逐渐多了,他开始过上此前从未想象过的老年生活,不仅可以见到海,还有好多远方的景色可以期待。

远道而来的主播朋友

今年是抖音「我要办村晚」活动的第二年。去年秋分,抖音主播@甄妮刀马旦 甄淑梭在自己老家办了一场村晚,这次,她特意从河北保定赶来,和丈夫一起为瞻淇村乡亲们献上了看家本领。此前,她只在直播里见过嬉鱼灯,这次,她终于亲眼见到了嬉鱼的喜庆场面,也把刀马旦英勇飒爽的身姿展示给了瞻淇村。

远道而来的还有安徽老乡、蚌埠泗州戏非遗传承人贡筱玉。2024年秋分,为了推广泗州戏,贡筱玉在老家新城口村办过一场村晚。他学戏十几年,村晚那天同村的老乡才第一次听到他唱戏。

空置一年的小学,久违地热闹起来

作为晚会场地的瞻淇村小学,因为学生太少,已经空置了。这天,教学楼内外、操场,久违地挤满了村民。刚吃过晚饭的村民,还来不及撂下饭碗,就急急地跑到小学看晚会。

为了在村晚当天给全国网友带来最精彩的表演,村民们紧锣密鼓地连着排练了2天。村晚当天下午,最后一轮排练结束了,作为场地的瞻淇村小学突然没有了锣鼓声,村民们竟然有些不适应。这难得的空档,也很快被填上了喧闹,几位村民自发从家里搬来柴火、铁锅和瞻淇特产毛豆腐,在舞台对面的空地支灶台。

烘米糕、火冲和狗狗,都上了村晚

拎着火冲在晚会场地逛游的村民,把零下的瞻淇村挤得暖烘烘的。“火冲”是瞻淇村传统的过冬神器,由削好的竹条手工编织而成,编好的竹篓搭上金属的盆网,盆里撞着燃点的木炭,可以拎着取暖,网面还可以用来烤红薯。为了村晚的“农具走秀”节目,郑冬蛟特意请村里老师傅出山做了几个。

村里特色米糕成了有奖竞猜环节的奖品。台下大人小孩,手都举得老高,争先恐后地手回答。

一直在观众席看戏的狗狗,一不留神,也被拉上台走了一场秀。

一夜鱼龙舞

夜幕降临,村晚的重头戏——鱼龙舞,终于来了。攒动的人群铺满了长街,聪明的村民提早从晚会离场——不惜舍弃村晚的最后一个有奖竞答——爬到长街最高处的梯台,占据绝佳观赏鱼龙舞游街的位置。

队伍行进在长街,锣鼓声节奏逐渐加快,气氛愈发热烈。一些勇敢的村民和游客走上前,摸摸鱼头、鱼尾,甚至加入到舞龙舞鱼的队伍中。跳广场舞的阿姨们始终跟在鱼灯队的鼓师身后,随着鼓点甩头、跳舞,高声笑着,仿佛释放这世间全部的快乐。

鱼灯伴游的千米长街,通过直播间延伸到了更远的世界。筹备村晚期间,郑冬蛟心情紧张,几乎每天都睡不好觉,他原以为,村晚结束后自己就可以放松一阵子。

郑冬蛟的抖音账号收到了数不清的私信,都是邀请鱼灯队到各地表演的,日期排满了整个正月,演出费相当可观,鱼灯队员竟也快要人手不够了。开心、兴奋之余,他感觉压力更大了,“流量来了,得思考如何将流量化为力量,推动瞻淇鱼灯的非遗传承,让瞻淇村在乡村振兴道路上越走越好。”

虽然演出应接不暇,大家都想多出去挣点钱。但郑冬蛟觉得,必须确保村里一直有鱼灯表演,鱼灯队的骨干至少要留在瞻淇村演到正月十五,“这几条鱼必须留在家里”,如果鱼走了,游客来本地就没得看了,难得返乡的游子也很需要家里有鱼灯。现在,即使正月鱼灯都留在村里,通过抖音直播,全国的人们也都能看到。而对于瞻淇村的人们来说,鱼灯在,才是家。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