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施工难题,中国二十冶以科技力量实现“开门红”

来源:东方网    2025-03-05 10:14
来源: 东方网
2025-03-05 10:1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由中国二十冶工程总承包公司承建的高科·未来心居(配售型保障性住房)项目近日正式进入全面施工阶段。作为武汉市配售型保障性住房试点,该项目旨在打造“省级保障房标杆”,总用地面积约7.1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达13.5万平方米,涵盖15栋既有住宅改造、2栋新建住宅、1栋商业楼及地下空间、附属用房等复杂建设内容。面对“改建+新建”的复合型施工模式,项目团队以BIM技术为核心工具,通过科学策划与动态优化,成功破解场地限制与工期压力,为实现“开门红”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攻坚克难,树立标杆

高科·未来心居项目是当地政府为解决城市居住难题而重点推进的保障性住房工程。项目需在保留15栋既有住宅主体结构的基础上完成功能升级,同时新建2栋住宅、1栋商业楼及配套基础设施。由于施工场地狭小、工期紧张、设计变更频繁,传统管理模式难以满足高效施工需求。为此,项目团队确立了“技术先行、动态优化”的核心理念,将BIM技术作为破解难题的关键抓手。

BIM技术赋能:科学策划,动态优化

前期调研:数据筑基,精准建模。为确保场地布置的科学性,项目团队开展全面调研,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与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对既有建筑进行毫米级逆向建模,精准还原结构现状。同时,结合地质勘察与管线探测数据,构建场地数字孪生体,为方案设计提供数据支撑。

多方案比选:量化评估,精益决策。技术团队基于BIM平台生成多套场地布置方案,从空间利用率、施工效率、安全管控、成本效益四大维度进行量化对比。

动态调控:实时反馈,闭环管理。施工过程中,团队建立“BIM+物联网”动态调控机制,实时采集进度、设备状态与物资库存数据,同步更新至BIM模型。当设计变更导致管线标高冲突时,系统自动触发模型校核,生成调整建议。

高科·未来心居项目的项目实践,不仅为中国二十冶实现“开门红”注入强劲动能,更彰显了数字化技术在民生工程中的巨大潜力。未来,随着BIM+AI、数字孪生等技术的深度融合,保障房建设将迈向“全要素感知、全流程智能”的新阶段,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