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程思政的深度改革到沉浸式红色教育的创新实践,从“理论宣传二人讲”的鲜活宣讲到青年党员的社会责任担当......近年来,贵州黔南科技学院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使命,以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探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党建+”育人路径,以系统性思维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了生动样本。
党建引领思政教育:筑牢育人根基
“思政教育不是简单的说教,而是要在学生心中种下信仰的种子。”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潘婧怡介绍,近年来,学院党委着力构建“党建+思政”一体化育人体系,以思政课程为核心,以课程思政为抓手,推动专业教育与价值引领同频共振,达到“课程+实践”双轮驱动,让红色基因入脑入心。
在课程设计上,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创新“课程+”模式,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教学。
自2024年1月起,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表演专业近40名学生先后赴贵州省遵义市参演大型沉浸式情景剧《伟大转折》,是全省唯一一家参加表演的民办本科高校,让学生在实践中沉浸式感悟党的光辉历程。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表演专业学生参演剧目《伟大转折》现场
据悉,该剧目是由中共中央宣传部组织策划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文旅综合体项目,贵州省耗资1.5亿打造,旨在通过舞台艺术重现了红军长征的壮阔历史。
“站在舞台上演绎革命先辈的故事,让我深刻体会到信仰的力量。这种沉浸式学习比课堂更震撼!”参与演出的贵州黔南科技学院2021级表演专业学生朱金浩说。
此外,学校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建设。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推出“红色经典研读”活动,经济与管理学院开设“乡村振兴案例分析”课程,通过案例教学引导学生将专业知识与国家战略相结合。
“党建+”创新实践: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
2025年,贵州黔南科技学院成立了12支“理论宣传二人讲”宣讲队伍,通过“1+1”互动式宣讲,将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青年学子的行动指南。
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党委书记范伟表示,希望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抽象的理论与生动的实践结合起来,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党的创新理论。
“‘党建+’不是简单的叠加,而是深度融合。”范伟介绍,学校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的理念,积极探索构建“党建+”实践体系,推动党建与专业建设、思政教育、学生管理、社会服务深度融合,助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思政育人工作迈上新台阶。
在这一理念指导下,各二级学院积极探索特色路径,成效显著:
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聚焦“三个抓手”(抓理论学习、抓组织建设、抓品牌活动),打造“党建+专业建设”示范支部,教师党员牵头完成省级课题3项,发表核心论文10篇;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过“党建+思政教育”,组织教师围绕“形势与政策”课开展集体备课,形成“专题化教学+实践化拓展”模式;
经济与管理学院创新“党建+学生管理”,将党支部建在专业群上,以“党员导师制”帮扶学业困难学生,结对成功率超90%;
校团委推动“党建+社会服务”,组织师生党员深入惠水县满玉村,为留守老人拍摄肖像、绘制文化墙,用艺术赋能乡村文化振兴。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师生与满玉村老人现场
青年力量赋能:党建引领新征程
“要持续推动‘先锋工程+社会实践’,培育时代新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潘欣表示,学校高度重视学生党建工作,实施“红色先锋”工程,激发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与此同时,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还鼓励青年学生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将理论学习与社会责任紧密结合。2024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3000余名学生组成志愿服务队,深入乡村开展科技帮扶、教育支教等活动。
“社会实践让我明白,党员的担当不仅是口号,更是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2021级学生党员袁吉在分享“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感悟时分享到,这一过程中她真正理解了“知行合一事上磨练”的校训精神,也更加坚定了为社会贡献青春力量的信念。”
此外,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还注重将党建与人才强校战略结合,实施“银铃计划”吸引高层次人才。同时,通过“双带头人”培育工程,推动青年教师党员在科研与教学中发挥骨干作用。
“高校党建工作有何经验?”范伟坦言,党建引领不是“单打独斗”,而是系统性工程,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在用实践生动诠释了党建引领的系统性力量,其经验可凝练为“三新”——以“新机制”构建党委统筹、支部联动、党员示范的三级责任体系,实现党建与业务同频共振;以“新载体”打造沉浸式情景剧、“理论宣传二人讲”等鲜活形式,让党建活动既有理论深度又具青春温度;以“新生态”突破学科边界,通过“党建+”模式串联专业建设、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凝聚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合力。
“党建工作的生命力在于创新。”范伟表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将继续以“党建+”实践为引擎,培育更多心怀理想、肩扛担当、脚踏实地的时代新人,为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在新时代的育人征程上书写更璀璨的篇章。(程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