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标签·碳标识体系:构建中国绿色经济的新基建

来源:东方网    2025-03-06 16:01
来源: 东方网
2025-03-06 16:01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的顶层设计下,碳足迹与碳标签作为实现绿色转型的关键工具,正从政策蓝图加速落地为产业实践。从浙江乐清的电气产业集群到北京城市副中心的低碳校园,从国际碳关税博弈到全球供应链重构,一场以“碳标签”为抓手的绿色革命正在中国悄然展开。

碳标签:标注中国经济的绿色底色

碳标签不仅是一张标识产品碳排放的“数字身份证”,更是串联生产端与消费端、国内与国际市场的绿色纽带。在全球1000多家跨国企业要求供应商提供碳标签、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倒逼出口转型的背景下,中国亟需构建自主可控的碳标签体系。这一体系的建设,不仅是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盾牌”,更是抢占全球绿色规则话语权的“利剑”。

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低碳经济专业委员会(低碳委)和中国碳足迹碳标签评价信息服务平台作为行业先锋,自2018年率先推出碳标签制度以来,已搭建起覆盖标准制定、认证评估、人才培养和国际互认的全链条体系。通过联合生态环境部、行业龙头企业和国际组织,低碳委推动电气、电子、纺织等十余个重点行业建立碳足迹核算标准,为超过千家企业提供低碳转型解决方案,助力中国制造在国际绿色赛道中抢占先机。

从试点到示范:碳标签激活产业升级动能

在浙江乐清,千亿级电气产业集群正依托碳标签实现“绿色蝶变”。11家领军企业率先完成产品碳标签认证,通过优化生产工艺、使用清洁能源、构建循环供应链,单类产品碳排放降低超15%。这一实践不仅为国网绿色供应链注入活力,更打造出“中国电力电气产品碳标签评价基地”的标杆样本,为全国制造业低碳转型提供可复制经验。

与此同时,碳标签的触角正从产业端延伸至社会端。全国首个青少年低碳教育基地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通过“碳标签+教育”模式,将低碳理念融入课堂与实践,培育未来公民的绿色消费观。这种“从娃娃抓起”的生态启蒙,正是中国构建全社会低碳文化的重要基石。

标准筑基,国际共赢:中国碳标签的全球视野

面对国际碳规则博弈,中国碳标签体系建设始终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合作”双轮驱动。一方面,低碳委主导制定的《产品碳足迹评价通则》等系列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确保碳数据核算的科学性与权威性;另一方面,积极推动中欧、中非碳标签互认谈判,参与ISO国际标准修订,助力中国方案融入全球治理体系。

这种“内外兼修”的策略成效显著:2022年,中国光伏、新能源汽车等“低碳名片”凭借碳标签认证突破欧盟绿色门槛,出口额逆势增长23%;在“一带一路”沿线,中国碳标准正成为新兴市场绿色基建的参考范本。

迈向2060:碳标签开启全民低碳时代

碳标签的价值,不仅在于标注产品的碳排放,更在于重塑全社会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对企业,它是技术创新的催化剂;对消费者,它是绿色选择的指南针;对国家,它是高质量发展的度量衡。

当前,中国碳标签体系建设已进入提速期:更多行业标准即将发布,碳数据平台加速互联,碳金融产品创新涌现。

未来,每一张碳标签都将是中国向世界递交的绿色答卷。

——让我们以碳标签见证转型,用行动定义未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