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人口老龄化与高质量发展交汇的时代背景下,银发人才群体既是社会发展的见证者,更是现代化建设的生力军。以制度为基、以实践为径、以融合为要,让银发人才的经验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已成为激活“二次人口红利”的关键课题。
立制度之柱,夯实银发人才发展根基。 银发人才再绽芳华,需破除“身份之困”、打通“政策梗阻”。当前,部分领域仍存在返聘机制不完善、权益保障不充分等问题,致使“有劲使不出”的现象时有发生。当务之急是完善退休返聘配套政策,建立分层分类的岗位开发机制,在医疗卫生、基层治理、科技攻关等领域设立“银龄特聘岗”,构建“基本保障+绩效激励”薪酬体系。同时,推动劳动合同与社会保险衔接改革,探索银发人才专项职业伤害保险,让经验丰富的老专家安心“传”、年轻从业者踏实“学”。
搭平台之桥,畅通银发人才作为通道。 银发人才的价值实现,既要“老有所为”的意愿,更需“可为善为”的舞台。当搭建“线上+线下”双轨服务平台,线上依托数字化手段建立银发人才信息库,实现技能特长与岗位需求的智能匹配;线下完善社区志愿服务网络,通过“时间银行”等机制,将银发人才参与基层治理的贡献转化为可持续的荣誉激励。在乡村振兴一线,可设立“银龄顾问团”,让退休农技专家指导特色种植;在城市治理领域,组建“银发智囊队”,使老干部的经验智慧融入网格化管理。
促代际之融,构建人才发展良性生态。 银发人才与青年才俊绝非“此消彼长”的零和博弈,而是“薪火相传”的共生关系。破解代际公平焦虑,需建立“传帮带”长效机制,推行“银青结对”工程,在医疗、教育等领域实施“1名银发专家+3名青年骨干”的梯队培养模式。对于返聘岗位,应设定明确的服务周期和考核标准,将带教成果纳入绩效评估,既保障青年人才的成长空间,又延续银发人才的价值链。更需在全社会弘扬“尊贤尚功”的文化氛围,让银发人才在经验上传授、在技能上指导、在精神上引领,形成“前浪引后浪、后浪推前浪”的生动局面。
银发人才是亟待开发的战略资源,更是代际文明传承的鲜活载体。以系统思维统筹银发人才开发,通过制度护航、平台赋能、代际共融的“三维发力”,必能让银发人才的经验智慧在新时代焕发新光彩,让“夕阳红”与“青春绿”共同绘就人才强国的壮美画卷。
(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团林苗族乡人民政府 滕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