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厦联调启新程,渝万穿山架长虹——中国高铁“双线突破”书写时代答卷

来源:东方网    2025-03-12 13:49
来源: 东方网
2025-03-12 13:4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中国高铁建设捷报频传:渝厦高铁重庆段启动联调联试,列车如银龙穿梭巴渝山水;渝万高铁双流村隧道提前贯通,钢铁巨龙突破地质“禁区”。“一测一通”的双向突破,既是基建硬实力的彰显,也是“交通强国”战略的生动实践,更为西南地区铺就“人畅其行、物畅其流”的发展通途。

从“纸上蓝图”到“地上通途”:硬核技术破难题

渝厦高铁重庆段启动联调联试,串联长江经济带与东南沿海的“黄金通道”进入通车冲刺。信号系统毫秒级响应、轨道平顺性毫米级控制的“绣花功夫”,印证中国高铁精度。面对喀斯特地貌,建设者攻克岩溶区桩基沉降难题、创新跨江桥梁抗震设计,突破富水隧道掘进瓶颈,在崇山峻岭间书写现代工程传奇。渝万高铁双流村隧道以505米之躯穿越断层破碎带,施工如“豆腐雕花”。超前地质预报+三维激光扫描+智能台车组合拳,将“盲打”升级为“智凿”,在“地质博物馆”中实现安全贯通“零事故”。

从“地理屏障”到“发展动脉”:高铁重塑经济版图

两条高铁的突破,正重构西南经济地理格局。渝厦高铁通车后,重庆至厦门时间将压缩40%,武陵山货搭上出山快车,沿海产业溯江而上,37个产业园沿链崛起,一条横跨长江中游与闽南金三角的“经济走廊”呼之欲出。渝万高铁则将库区城市纳入重庆“1小时圈”,破解“守着长江没水喝”的困局,激活生态旅游、绿色农业,催生“高铁+航运”物流枢纽。数据显示,两条高铁预计带动超1500亿元产业集群,让“轨道经济”成为区域发展新引擎。

从“中国速度”到“民生温度”:发展成果惠万家

渝厦高铁建设中,重庆东站站前广场融合土家织锦非遗展示,施工便道改造为乡村公路,拌合站转型农业加工厂,形成“建一条高铁、富一方百姓”的永临结合模式。渝万高铁则通过降噪技术控制隧道爆破声低于60分贝,采用无障碍车厢、智能导乘系统服务特殊群体,让民生关怀贯穿建设全程。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时空重构:八旬老人触摸高铁车窗感慨“这辈子值了”,武陵山货借冷链专列48小时直达沿海,三峡民歌随列车传唱四方——高铁不仅缩短地理距离,更串联起文化根脉与民生期盼。

轨道蜿蜒处,共赴星辰大海

当渝厦联调的汽笛唤醒巴渝晨曦,渝万贯通的隧道连通长江血脉,中国高铁以“双线突破”作答时代:这是硬核科技与工匠精神的交,是发展速度与民生温度的共,更是强国之路与幸福之途的并。轨道延伸处,一个“流动的中国”正奔向共同富裕的星辰大海。(邱沁一 宋丹丹)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