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创!特来电1600kW闪充,开启商用车自动补能新革命

来源:东方网    2025-03-13 09:56
来源: 东方网
2025-03-13 09:56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的当下,充电技术的突破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比亚迪即将推出1000V高压平台,并配套建设超充站,推动了乘用车领域充电技术的发展。而特来电作为充电网生态运营商,创新发布的全球首款1600kW智动柔性充电机器人(以下简称“闪充”)已在全国落地40台,以“行业最大功率+全自动调度+全天候耐候”三位一体的硬核技术,填补了商用车兆瓦级无人充电领域空白,为自动驾驶物流闭环按下加速键。

技术颠覆:定义无人补能新标准

闪速充:1600kW超大充电功率,充电效率提升6倍以上

特来电“闪充”采用“功率倍增”充电接口技术,支持50-1500V宽电压、1600A超大电流输出,适配港口AGV、矿区重卡等商用车大功率需求,相比传统250A接口充电速度提升6倍以上,大幅缩短补能时间,提升运营效率。

智能化:植入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精准定位与全自动充

“闪充”融合激光定位、数据轮廓比对、桩端柔性矫正等人工智能技术,通过X/Y/Z三轴自适应调整,实现自动定位,插枪成功率超99.99%。即便在强光、雨雾等极端环境下,仍可精准锁定车端受电座,告别人工维护。

高安全:多种传感器智能安全监测,确保全生命周期安全

“闪充”搭载特来电独有的两层安全防护技术,确保充电安全。配备多种传感器,能够实时监测充电过程中的各项参数,如电压、电流、温度等,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启动安全保护机制,确保人、车安全,为充电运营提供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

高防护:防护等级≥IP55,适应恶劣工况环境

“闪充”具备高防护等级,能够有效应对港口、矿区等高盐雾、高污秽、强降雨等恶劣工况环境。其外壳采用特殊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防水、防尘、防腐蚀性能,确保设备在恶劣环境下依然可以稳定可靠运行,延长设备使用寿命,降低维护成本。

长寿命:稳定可靠插接方案,设备运行寿命大于12万次

“闪充”采用稳定可靠的插接方案,设备运行寿命大于12万次,是传统充电枪寿命的12倍。在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内,降低了设备的更换频率和维护成本,提高了设备的经济性和实用性。

低成本:无人化操作,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低

“闪充”实现了无人化操作,减少了人工干预,降低了人力成本。一次设备投资,可获得12万次服务,全生命周期运营成本低,为用户带来了更高的经济效益。

场景革命:破解四大领域痛点

在港口AGV昼夜穿梭、矿区重卡轰鸣不息、物流园区车流如织的场景中,一场“无人化革命”正悄然发生。特来电“闪充”,以40余项独家充电技术专利为支撑,精准破解行业难题。

image.png

image.png

港口AGV效率困局: 传统充电需停工2-3小时,作业效率损失30%。依托侧向大功率充电技术,机器人可在装卸间隙完成补电,实现“作业-充电”零等待;

矿区极端环境挑战: 针对扬尘、震动等恶劣工况,通过仿生断层绝缘材料,使设备绝缘性能提升60%,暴雨、台风环境下仍可稳定运行;

物流园区人车混行风险: 基于全封闭路径规划算法,构建人车分离充电区,全程零接触操作,安全事故率降低90%;

充电资源分散浪费: 运用动态协同调度技术,智能匹配车辆返场时间与电网负荷,触发“即充即走”模式,设备利用率提升30%。

三、 行业竞速 撬动全产业链能源变革

面对比亚迪1000V高压平台与理想、极氪等车企的800V+5C技术,特来电“闪充”以1600kW功率+全自动调度构筑技术壁垒。相较于行业普遍聚焦乘用车超充,特来电瞄准商用车无人化场景,填补兆瓦级自动补能空白,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

从人工插枪到机器人“主动握手”,从碎片化补能到全链路无人调度,特来电1600kW“闪充”不仅是一项技术突破,更是一场关于效率与安全的行业革新,以“车-桩-网”协同为核心,重新定义了新能源物流生态。

随着人工智能、无人驾驶技术的成熟,物流园区、港口、矿区、环卫等场景的无人驾驶开始普及,智动柔性充电机器人的创新突破,补全了自动驾驶“最后一公里”的补能短板,更以中国智造引领了全球新能源物流革命。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