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新丝路,中欧班列新飞跃

来源:东方网    2025-03-14 09:59
来源: 东方网
2025-03-14 09:5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自2013年首列中欧班列开通以来,截至今年2月底,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中欧班列货运量已突破1700万吨,达到1768万吨,开行班列18161列。

当一列满载新能源整车与精密设备的列车从内蒙古二连浩特口岸呼啸而过,它的汽笛声不仅穿透欧亚大陆的广袤草原,更鸣响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坚定足音。18161列的背后,是一场跨越十年的战略实践,也是一曲全球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时代交响。

中欧班列的诞生是古丝绸之路的现代重构。2013年首趟班列启程时,这条通道仅有2条线路,而如今已拓展至71条,辐射范围从蒙古高原延伸到德国汉堡、波兰华沙等10余国的70多个城市,国内更串联起24个省份的60余座枢纽。这种几何级数的增长,既满足了欧洲市场对“中国智造”的需求,又将中亚的矿产、东欧的农产品纳入中国消费版图,形成双向互哺的生态闭环。

科技赋能下的通关革命。在二连浩特口岸,无人机盘旋于集装箱上空,全天候多功能查验车穿梭于铁轨之间,7×24小时预约通关机制如同精密的齿轮。这些技术并非简单的工具升级,而是重构了国际贸易的底层逻辑——传统跨境物流中“效率与监管不可兼得”的悖论在此消解。海关“随到、随查、随放”的承诺,将平均通关时间压缩至小时级,比海运节省三分之二时间的同时,货物损耗率下降90%。这种“智慧海关”模式,实则是中国在全球贸易规则制定中话语权的具象化表达。

中通道的勃兴,悄然改写着欧亚大陆的力量图谱。作为中蒙最大陆路口岸,二连浩特日均10列班列的吞吐量,不仅激活了内蒙古“向北开放”的战略支点地位,更让中西部省份摆脱了“沿海依赖症”。重庆的笔记本电脑、郑州的智能手机通过这条通道直抵欧洲,实现了“内陆变前沿”的区位逆转。更深层看,当苏伊士运河因突发事件频频梗阻时,中欧班列以稳定的运力成为全球供应链的“压舱石”。

中欧班列已超越单纯的运输工具范畴,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的绝佳窗口。它用钢铁轨距丈量开放决心,以集装箱编码书写合作智慧,既延续着“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的丝路精神,又注入了数字时代的技术基因。未来,随着“智慧口岸”建设深化和RCEP协定的叠加效应,这条新丝路必将焕发更璀璨的光芒。(杨泽琛)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