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浙江工商大学会计学院“科技助农”实践调研团围绕“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这一主题,前往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开展调研,深入探究科技志愿服务如何整合技术与人才资源,助力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
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
在临平现代农业产业园,实践团队的成员深刻感受到高科技农业技术与精细化管理想融合的新农业产业模式,同了解到产业园运用智慧农业赋能城市保供的创新举措。
“我们建立产业园的初衷是为了缓解杭州地区蔬菜供应的紧张局面,因此引入了自动化蔬菜种植模式,希望能提升蔬菜产量。”工作人员介绍到,产业园分为蔬菜工厂、渔工厂、水稻制种基地和农文旅基地4大区块,其中蔬菜工厂从事“叶菜工厂化种植”,现已全面投入生产。而自动化蔬菜种植模式的运用通过精准抓取的点阵式移栽以及降损增效的循环式采收,实现了高精度、无人化运转的智能化播种,从而进一步优化了生产流程。
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团队依次参观了人工智能生态农场的播种、催芽、育苗等全链条机械化自动生产作业。据其介绍,智能农场现已实现全自动的育苗技术:从基质处理到自动播种、育苗、生长、植保、采收、包装,全过程仅需5名员工就能保障117亩蔬菜种植基地的日常运行。
人工智能生态农场
“这些蔬菜脱离了土壤,生长的营养从何而来?”在生态农场,面对眼前新奇的种植场景,成员们心生疑惑。工作人员则解释道,“这是新型的‘无土基质漂浮式种植’,蔬菜所需营养均通过底部基质供给。”有别于传统土壤种植或者水培种植模式,基地农场采用了“精准无土基质漂浮式种植”,这不仅可节省近一半的用水用药量,还能实现绿叶蔬菜的高效周年化生产,有效提升了蔬菜的产量和品质。
无土基质漂浮式种植
在深入调研产业园后,团队成员对自动化、智能机器人、物联网等农业技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在提升土地产出率、农业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相关数据显示,产业园现已建成设施化智能蔬菜种植基地140亩,后续将实现年产优质蔬菜420万斤的生产能力。未来,实践团也将持续关注园区发展,致力于以科学技术推动农业发展,为乡村振兴贡献青年力量。
随后,实践团前往临平区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开展调研。在这儿,团队成员切身感受到了高科技机械设备为农业生产带来的强大助力。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的深度融合,不仅提升了粮食的亩产量,更完善了“从稻谷播种到粮食收割”的全产业链条。
临平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
“现在正是春耕备耕的关键时期”,据工作人员透露,近期他们需要去到田间地头与当地农户面对面交流,深入了解种植大户的农事服务需求,确保服务精准到位,从而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
农业生产用的大型机械
“我们专门配备了无人机喷洒农药,这样既能减少人力成本,又能提高农药喷洒的效率。”工作人员介绍道,相较于传统人工喷洒,植保无人机可将作业效率提升至传统人工的8-10倍。这种精准化作业模式在降低农资成本的同时,同有效遏制了药剂飘移对土壤及水源的二次污染,形成了"减量控害、提质增效"的智慧农业新范式。
除此之外,实践团还了解到当下服务中心的收割机可一次性完成割穗、脱粒、粉碎秸秆等工序,让优质稻谷颗粒“迅速归仓”,而后进行烘干作业。相较于过去的人工晾晒,如今的机器烘干解决了晒粮靠天、稻谷易霉变等问题,也让农户们更加省心、省力。
稻谷烘干机器
“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一年来,团队的足迹遍布各地乡村,在实践中感受科技为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积极探索科技志愿服务如何助力乡村发展。团队成员在调研中积极发现并解决发现问题,努力为乡村振兴贡献青春力量。而今,科技星火已点燃智慧农业的火种,科技志愿者也将继续以创新为犁铧,在新时代的沃野长卷中耕耘出一幅丰收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