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战略引领行业变革的今天,隧道施工领域长期面临高能耗困境。传统大功率风机不仅吞噬着大量电能,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长大隧道中,其通风效能更显捉襟见肘。针对竖井、斜井和横通道设置不具备条件,同时考虑通风设备性能不满足隧道通风长度的需求、风管漏风率高引起洞内通风风速不足等问题影响长大隧道独头施工通风。面对这一行业痛点,这群来自多学科背景下的“隧安风行”团队,将课堂所学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推出长大隧道通风清洁分区式通风系统,正在以更清洁、更高效、更节能的方式助力绿色施工。
这项创新技术的核心突破在于“精准调控”与“动态适配”的完美融合。通过构建三维通风模型,系统能智能感知隧道各段施工进度与环境参数,划分通风区域并优化气流轨迹。犹如为隧道装上“智慧肺叶”,不同作业面的空气流动既相互独立又有机联动,既避免了传统“一刀切”式通风的能源浪费,又显著提升了粉尘与有害气体的排除效率。更令人瞩目的是,团队创新性引入可再生能源耦合技术,让自然风能与机械通风形成互补,在特定工况下实现“零碳通风”的突破。
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这项青春智慧结出的创新成果展现出令人欣喜的环保效益。中铁五局在施工应用后反馈显示,新型系统在保障作业环境安全的前提下,实现了电力消耗的显著降低,其减排效果相当于为每公里隧道种植出一片生态绿肺。更值得称道的是,模块化设计使系统能灵活适应不同地质条件,或许在不久的将来,从江南水网隧道到西南山区廊道,都将能见到这套绿色系统高效运转的身影。
“这群年轻人把书本上的流体力学公式变成了工地上的节能利器。”行业专家在实地考察后赞叹道。专家表示,该技术的推广将为我国未来隧道施工提供更加环保的通风解决方案,也为工程建设企业在“双碳”目标下的绿色转型提供了新思路。
新一代通风系统的设计图正在铺展——融入数字孪生技术的智能调控平台、基于物联网的实时监测网络、与新型建筑材料结合的通风结构,这群年轻的追风者正在用创新画笔,勾勒基础设施建设绿色转型的未来图景。当青春智慧邂逅工程难题,当绿色理念照进传统行业。正如团队负责人所说:“我们或许缺少经验,但敢用十倍的热情去探索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