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中的人才新语:二十冶施工影像背后的品质故事

来源:东方网    2025-03-19 09:35
来源: 东方网
2025-03-19 09: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长江之畔的邳州港项目工地上,塔吊林立与朝阳共舞,焊花飞溅同星辰辉映……这里不仅是钢筋混凝土构筑的现代工业画卷,更是一线建设者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2024年,中国二十冶工程总承包公司以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为契机,将职工成长与企业战略深度融合,通过搭建创新平台、厚植工匠文化、激活班组动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奏响劳动者之歌。

筑台引凤,打造建功立业新高地

公司以重点工程为依托,构建起多层次、立体化的职工成长生态系统。在邳州港项目建设现场,"百日攻坚"劳动竞赛的旗帜迎风招展,技术攻关小组昼夜鏖战破解施工难题,青年突击队穿梭在钢构丛林间展现硬核担当。这里不仅是工程进度的竞技场,更成为培育工匠精神的实践课堂——老师傅手把手传授施工绝活,BIM团队在虚拟空间构建数字孪生模型,安全督导员创新开发可视化交底系统,智慧工地的科技基因与传统技艺在此交相辉映。

江城武汉,另一种创新活力正在迸发。文化教育产业园项目的建设者们,将"智慧工地"理念融入每个施工环节。从AI智能巡检到装配式建筑技术创新,从绿色施工技术应用到数字化工地管理,这支平均年龄32岁的建设团队,用青春智慧诠释新时代建筑工人的专业素养。他们在江城"双十大"品牌活动中斩获的荣誉,不仅是对技术实力的认可,更是对产业工人转型的生动注脚。

文化润心,激活品质提升新引擎

镜头转向光影交织的创意空间,项目施工影像摄影竞赛的获奖作品正在巡回展出。建设者用独特视角记录下钢与火的交响、力与美的交融,那些定格在镜头中的匠心瞬间,既是企业文化的可视化表达,更成为对外展示实力的形象窗口。当一线技术人员在"质量月"知识擂台赛上妙语连珠,当青年工程师在BIM技术研讨会上碰撞思维火花,"追求卓越"的品质基因已深深融入职工血脉。

这种文化浸润催生出令人欣喜的化学反应——在钢构吊装现场,年轻技术员创新采用三维扫描技术,将安装精度提升到毫米级;在机电安装车间,老师傅带领团队研发模块化施工工艺,使工效提升近四成。正是这种"人人争当创新主角"的氛围,让企业在行业顶尖技术赛事中屡获殊荣,更培育出多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施工工法。

智汇赋能 ,构建人才培育新生态

走进以全国技术能手命名的创新工作室,墙上"传承不守旧、创新不忘本"的标语格外醒目。这里既是攻克技术难关的"特种部队",更是培育能工巧匠的"黄埔军校"。白发专家与青年才俊围坐在数字沙盘前,为超危大工程方案推演最优解;师徒结对攻关小组正在测试新型建筑材料的性能参数,实验室的灯光常常亮至深夜。

在这个创新摇篮里,传统"传帮带"被赋予时代新内涵:虚拟现实技术让技术交底跃然眼前,云端知识库汇集三十年施工经验,移动端微课堂实现技能提升随时随地。当工作室成员站上行业专家论坛,当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我们清晰看到——人才成长的涓涓细流,正汇聚成推动企业发展的澎湃浪潮。

向新而行,绘就发展新图景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中国二十冶总承包公司正以更开放的胸怀构建职工成长生态。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智能建造基地到绿色施工示范项目,二十冶建设者用汗水浇筑时代丰碑,以创新诠释工匠精神。他们当中,有用数字技术重塑传统工艺的"跨界工匠",有带领团队创下施工速度纪录的"金牌项目经理",更有在异国工地传播中国建造标准的"海外先锋"。

这曲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既回荡在钢筋水泥构筑的现代丛林,也铭刻于企业发展的精神丰碑。当中国二十冶工程总承包公司每个职工都能在奋斗中实现价值,当每项创新都能在实践中开花结果,这条以职工队伍建设赋能高质量发展的创新之路,必将通向更加壮阔的星辰大海。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