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15日,随着孟家岔1号隧道的贯通,延榆高铁建设迎来重要节点。这座全长453.55米、最大埋深61米的隧道,不仅是黄土梁峁沟壑区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奇迹,更标志着陕北革命老区融入全国高铁网络的步伐再提速。这一钢铁动脉的延伸,正悄然重塑陕西北部的经济版图与民生图景。
延榆高铁,激活区域协同发展新动能。作为国家"八纵八横"包(银)海通道的重要组成,延榆高铁239公里的轨道将串联起榆林能源基地与关中经济圈。据悉,高铁开通后西安至榆林通行时间将从6小时缩短至2小时,时空距离的压缩将直接降低物流成本30%以上,助力榆林煤炭、天然气等资源高效外运。值得一提的是,高铁带来的"同城效应"将重构产业布局,延安红色旅游、当地特色产业可借助2小时经济圈拓展市场,为西安的科创资源加速向陕北辐射赋能。
延榆高铁,织就普惠共享的“幸福圈”、“交通圈”。高铁建成通车后,陕西将实现"市市通高铁"目标,600万陕北居民将告别"绿皮车时代"。对于沿线群众而言,高铁不仅意味着通勤效率提升,更将打开就业、教育、医疗的跨区域选择空间。以绥德西站为例,其周边已规划商贸物流园区,预计创造超5000个就业岗位。同时,高铁站点与国道网的衔接设计,凸显"最后一公里"的人本关怀,让乡村振兴与高铁红利无缝对接。
延榆高铁,在钢轨上书写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新篇章。高铁穿越黄土高原生态脆弱区,建设过程中严格践行"绿色化"理念,通过智能喷淋降尘、弃渣循环利用等技术,实现隧道开挖土方利用率超85%。更为难得的是,这条高铁串联起延安革命旧址、榆林古城等文化地标,通过"高铁+文旅"模式,让文旅的悠扬旋律与高铁的铿锵节奏共鸣。相信在不久的将,高铁开通后的各区域的文旅经济效应将倍增。
当350公里时速的列车驶过黄土高原,带走的将是地域隔阂,留下的将是共同富裕的轨迹。这条钢铁动脉,终将成为书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的生动注脚。(谭忆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