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要“面子”更要“里子”,看中建科工如何修复城市“隐形血管”

来源:东方网    2025-03-24 10:35
来源: 东方网
2025-03-24 10:3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城市的地下,隐藏着一套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地下管网。它们如同城市的“隐形血管”,默默承载着供水、排污等重要任务,是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设施。然而随着时光流逝,许多城市的地下管网逐渐暴露出老化、破损、布局不合理等问题,不仅影响了居民的生活质量,更成为城市安全的一大隐患。

在哈尔滨市阿城区,中建科工正运用“心脏支架手术”般的UV-CIPP紫外光原位固化技术,对3466米老旧排水管网实施微创修复。与传统工艺的"开膛破肚"式开挖不同,这种新技术只需通过检查井操作,避免了占道大规模开挖导致的交通堵塞、扬尘和噪音等民生痛点。

这种新的施工方式还能够降低修复成本,保障维修过程中的安全性和使用功能,延长排水管道使用寿命,是一种稳定高效、绿色环保、面向未来的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维护技术。

清洁阶段,首先使用橡胶气囊对管道双端进行封堵,通过分段截流控制水势,同时架设临时排水管道,从而创造管段内的无水作业环境。然后采用高压水枪冲洗结合机械化抽排的方式完成管道内的清洁作业。

检查阶段,使用CCTV检测系统拍摄管道内部影像,在摄像小车的尾部绑扎牵引绳,用卷扬机将绑着牵引绳的垫膜和软管拉进管道。

固化阶段,设置充气扎头并校准软管位置,通过30分钟保压充气确保软管紧贴管道内壁,同时牵引紫外线灯组就位。之后再利用紫外光照射使软管固化在管道内壁上。最后切除多余软管,采用速凝材料进行环缝密封,管道维修就完成了。

据国家发改委消息,未来五年,我国将启动大规模的地下管网改造计划,重点加快实施城市燃气、供水、排水、污水、热力和地下综合管廊“五网一廊”更新建设,预计改造总量将近六十万公里,投资总需求约四万亿元,具备可观的市场潜力。

中建科工将全力投身于城市更新的浪潮中,践行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理念,积极探索更加环保、高效、低成本的新技术,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科工力量。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