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沙寻水:陕西师范大学团队夏日攻坚毛乌素沙地农业用水难题

来源:东方网    2025-03-24 15:44
来源: 东方网
2025-03-24 15:4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夏日骄阳炙烤毛乌素沙地,地表温度飙升至40℃,陕西师范大学“润泽守护者”调研团队身着蓝白队服,穿梭于滚烫沙地。这支由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师生组成的队伍,在暑期深入毛乌素沙地核心区,以专业视角探寻农业用水困局破解之道,用汗水书写新时代青年的科研担当。

一、烈日下的科学足迹:多维调研摸清水情

调研期间,团队跨越陕西、内蒙古两省,深入 “大圆圈” 现代农场、百万亩樟子松基地等典型区域。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参观樟子松基地)

在榆林市榆阳区孟家湾乡,队员们发现部分农户仍在使用传统渠灌。为测算水资源浪费量,他们连续 48 小时蹲守灌溉渠,用流速仪测量渗漏速度。“看着清澈的地下水在土渠中白白流失,我们更加意识到推广滴灌技术的紧迫性。” 农业工程专业的陈同学说。

在榆阳区孟家湾乡农田间,团队操作无人机进行热红外成像监测。“夏季是作物需水高峰期,也是地下水位变化最显著时段,此时数据最具代表性。”20天里,团队走遍87个行政村,完成水源地采样、灌溉系统测绘。

为精准掌握农田用水规律,队员们在玉米地、马铃薯田布设土壤湿度传感器。

(图为团队成员深入玉米地实地考察)

每日清晨与午后,顶着烈日记录数据。“中午1点,土壤温度最高,水分蒸发最快,此时监测能捕捉用水峰值。”。连续多日,队员们的皮肤被晒得黝黑,却从未停下记录的脚步。

二、田间地头的智慧碰撞:技术创新破解困局

调研中,团队不仅记录问题,更探索解决方案。在靖边县试验田,测试新型滴灌设备,结合沙地土壤特性优化灌溉参数。“调整滴头间距和出水速率,让每滴水精准滋养作物。”。团队还引入物联网技术,开发简易灌溉监测小程序,农户通过手机即可查看土壤墒情与灌溉建议。技术组多次模拟不同作物的需水曲线,反复调试程序算法,确保数据精准度。

(图为团队成员在田间地头实地调研)

为减少地下水依赖,团队探索“天上水+地表水+矿井水”多元水源模式。在榆阳区,详细调研雨水集蓄工程的建设与使用情况,分析矿井水净化技术的成本与效能。“我们对比了五种矿井水净化方案,筛选出性价比最高的处理工艺。”焦教授带领团队多次前往矿井排水点,采集水样进行实验室分析。

三、沙海调研的双重收获:科研与精神的成长

在调研最紧张的 8 月,队员们平均每天工作 16 小时,累计步行超过 500 公里。皮肤晒脱了皮,双脚磨出了血泡,但没有一个人叫苦。

(图为团队成员实地获取气象数据)

“在小纪汗乡,一位 70 岁的老农拉着我们的手说‘你们年轻人就是沙漠里的绿洲’,那一刻所有的辛苦都值得了。”

团队收获珍贵一手数据:完成300余份土壤样本检测,记录2000余组灌溉数据,形成6万字调研笔记。这些成果为分析农业用水结构、制定节水策略奠定基础。同时,团队还与当地水利部门开展座谈,分享初步调研发现,针对“地下水超采区治理”“节水技术补贴政策”等议题深入交流,为政策制定提供学术支撑。

四、展望:用青春智慧润泽沙海

当秋日的第一缕阳光洒向毛乌素沙地,“润泽守护者” 团队再次背起行囊。他们深知,破解农业用水困局的征程才刚刚开始,但正如队员们在调研报告扉页所写:“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这支年轻的队伍,正以实际行动诠释新时代青年的使命与担当

毛乌素沙地的夏日调研,是陕西师范大学师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生动实践。他们用脚步丈量沙地,用智慧破解水困,让青春在服务国家生态战略中绽放光彩。未来,随着科研力量注入,毛乌素沙地农业用水难题将逐步破解,绿色发展图景更加清晰,为全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提供可借鉴的“沙地样本”,让科技之水润透沙海,助力生态与农业的和谐共生。( 润泽守护者团队 )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