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内容创作日益类型化与短周期化的行业语境中,青年编剧倪雪(Xue Ni)以一套克制而精密的结构性表达,逐渐构建起鲜明的创作坐标。她毕业于南加州大学传媒学院(USC Annenberg School for Communication and Journalism)传媒管理系,活跃于中英文双语创作,作品涵盖小说与影视剧本,其代表作《永遇乐》《山神》正在分别推进出版与影视化开发,并获得国际影展与资深制片人广泛关注。
她的小说《永遇乐》以半文言体书写,通过多视角结构、信息延迟与叙述错位,在古典语言中建构出现代心理张力。她并不追求典型悬疑作品中的节奏爆点与线索反转,而更关注结构如何积蓄情绪、制造压强。“我想试一种不那么激烈的方式,让情绪藏在结构里,藏在视角的转换、叙述的延迟、关系的错位中。观众不会一瞬间被击中,而是慢慢陷入一个心理缝隙。”她进一步强调,所谓“真相”,并不是一个等待揭晓的答案,而是人物在身份、情绪与创伤交织下,如何做出属于自己的判断。“对我来说,悬疑的核心是判断,不是线索。”
这部作品已吸引包括曾参与电影《钢铁侠3》、电视剧《北平无战事》资深投资人、出品人、总制片人张景轩先生,以及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会长、大唐辉煌董事长王辉先生等行业前辈的关注与肯定。其作品被评价为“具备高度视觉化张力与改编潜力,是近年来少有兼具文学性与叙事密度的原生剧本之一”。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影视改编筹备阶段。除创作之外,倪雪目前也在《华尔街见闻》旗下“生活家”专栏担任副主编,参与专栏内容策划、作者邀请与选题编辑等工作,致力于推动跨文化表达与知识型内容的传播。
在语言风格上,《永遇乐》也展现出一种独特的融合感。它保有古典节奏,但不晦涩沉重,反而精准地与情绪节奏合拍。“那些人物一张口,就是那样的语气。我只是让他们说话。”她表示,语言的“旧”并不代表无法理解,关键在于节奏和情感是否真实。
与《永遇乐》的古典节制不同,《山神》是一部英文长篇奇幻剧本,曾入围罗德岛国际电影节(Flickers’ Rhode Island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和纽约国际剧本奖(New York International Screenplay Awards)。该作构建于精灵世界与现实社会交界的幻想结构中,以“没有魔法的人”作为主角,讨论其如何在神权、制度与族群冲突中做出判断。她表示,“幻想从来不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放大机制,它让每一个判断都无法藏身。”
在创作方法上,《山神》也完全不同于她以往的小说写作。她强调自己在创作之初便着眼于改编可能性,许多场景的设置从一开始就是按镜头感推进的。她先建立了这个世界的物理逻辑与视觉层次,再安排人物和情节。她坦言:“很多人觉得幻想是设定先行,但我更在意结构是否自洽——一旦有什么不能被逻辑支持,观众就会跳戏。”
在实际项目开发中,倪雪不仅作为创作者参与内容创作,也经常担任创意制片人与前期策划人角色,深入参与内容从立项构思到市场落地的全流程执行。她曾在大地电影工作室担任策划,参与金色银幕奖(Golden Screen Awards)的组织与交流活动,并协助推动 Netizaar、EMPIRE 唱片及 NBA All-Stars 跨界内容的联合主办项目。这些跨文化、多平台的实践经验,使她对创意与产业之间的桥接逻辑有了更为系统的认知与操作能力。
“我非常支持创作与商业结合,甚至认为这是一种责任。”她强调,“创作者不是孤立的表达者,而是构建系统的人。真正成熟的商业意识,不是迎合,而是结构性的共情——你要理解观众的情绪曲线与现实焦虑,用最合适的方式把复杂内容送达。”
目前,《永遇乐》计划改编为古装悬疑剧,注重节奏密度与结构张力;而《山神》预计将发展为动画电影,探索幻想语言与视听逻辑之间的融合空间。她希望这两部作品在改编中能够保持原作节奏系统的完整性,在创意表达与产业逻辑之间找到真正的平衡点。
“我最近也在重新思考节奏结构的问题。《永遇乐》像滴水穿石,《山神》是断崖式推进。我想找出第三种节奏系统。”
她的新小说集《舒维的心事》也正在创作中,尝试用极简语言处理复杂情绪,风格更现代生活化;而她参与开发的多部商业长片剧本也在推进中,探索更成熟、更具国际共鸣的叙事模型。
无论是古典结构中的心理压强,还是幻想世界里的制度隐喻,倪雪的创作始终围绕“判断”与“命运”这两个关键词展开。她用冷静的节奏系统,讲述人性中最隐秘的决断力与残存意志。在多重语言系统与文化结构中,她始终坚持的,是一种结构美学与情绪真实并存的表达方式。
附录: 专访对话精选
Q:《永遇乐》是一部悬疑作品,但你并不追求典型的反转快感。你希望读者真正感受到的是什么?
倪雪:我其实更关注的是“情绪是怎么被积蓄出来的”。大多数悬疑靠节奏推进、信息爆点,我更想尝试一种克制方式,让情绪藏在结构里、藏在视角的转换、叙述的延迟和关系的错位中。结构是另一种情绪表达方式——它看上去冷静,其实非常热烈。
Q:你怎么看待创作与商业的关系?
倪雪:创作与商业并不矛盾,反而是一种责任。创作者不仅是表达者,也是系统的构建者。好的内容如果无法传递与接受,它的生命力就是有限的。真正成熟的商业意识不是迎合,而是结构性的共情。创作和商业结合得好,不是彼此妥协,而是彼此成就。
Q:《山神》中有很多对自然、制度与边界的探讨,这些议题是你有意设定的吗?
倪雪:我不太相信“纯粹的幻想”。所有真正打动人的幻想,都是现实问题的隐喻。《山神》讲的是一个没有魔法的异类,如何在神权与制度之间做出选择。他是被排斥的,但也更清醒。我一直很关注“缝隙中的视角”——只有站在夹缝中的人,才能看清世界的裂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