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与需求
温江区金马街道兴科社区是幅员面积广,是一个集安置、散居为一体的涉农社区,呈现出“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结构。辖区有19个居民小组,1,469户家庭,10,081位居民,老年人和租住户占比高,人群结构复杂,居民需求多元,服务供不应求。
(一)居民参与意识淡薄,思想转变难
作为转型中的新兴社区,安置小区和散居院落环境改造等一直是社区的难点。受“等靠要”思想影响,居民鲜有主动解决问题的主动意识,服务延续性无法保障。
(二)自组织发展水平低,深度参与难
社区现有兴趣类居民自组织6支,包括腰鼓队、坝坝舞队、太极拳队等,主要停留在自娱自乐阶段,缺乏参与意识和持续参与的平台,公共参与少、参与层次低。
(三)社区治理禀赋薄弱,资源整合难
社区地处双流区与温江区交界处,工业园区内有各类企业51家,辖区周边可撬动的商家、培训机构等商业资源少,社会资源参与社区治理的有效路径尚不明晰。
二、 做法与经过
案例聚焦兴科社区面临的“思想转变难、深度参与难、资源整合难”三大核心议题,着力培育社区治理标杆性队伍,以“嬢嬢”为纽带深度挖掘社区空间与人力资源,遵循“组织点亮—阵地点亮—服务点亮—品牌点亮”的实践路径,让“嬢嬢来了”成为汇聚社区治理“微光”的一面旗帜,推动形成“和谐邻里情·温江一家亲”的良好氛围,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共同体。
(一)组织点亮,赋能“嬢嬢来了”队伍
以社区自组织重构,提升居民参与的广泛性。经过线上线下传播,共招募到80名孃孃组成“嬢嬢来了”志愿服务队,打破了原有娱乐性队伍的界限。通过组织乘风破浪的“美嬢嬢”选拔活动,公开推选出10位杰出“美嬢嬢”组成核心管理团队。志愿服务队下设10支“美嬢嬢”小分队,采用“议题召集人”的方式分别由嬢嬢代表负责后续微项目的认领与执行工作。依托“嬢嬢+企业”“嬢嬢+微网格”“嬢嬢+高校志愿者”等“嬢嬢+”模式,有效凝聚分散的社区资源,搭建起“星光熠熠”的志愿者队伍和组织动员体系。
(二)阵地点亮,营造“嬢嬢亲邻坊”空间
借由亲邻家园服务阵地营造的契机,稳步提升“嬢嬢来了”志愿服务队的组织化水平。一是共商共议确定方案。按照“社区动员—共同协商—达成共识—开展行动”的程序组织5次“嬢嬢龙门阵”,协商敲定“嬢嬢亲邻坊”营造实施方案。二是筹工筹劳营造阵地。嬢嬢们纷纷投身“亲邻坊”服务阵地建设工作,画墙绘、设计LOGO、制作文创等,形成一个可参观、可使用、可宣传的服务阵地。三是群策群力筛选议题。多渠道征集居民建议,从收集到30余份建议中选出契合团队宗旨和能力的议题进入到后续行动计划,分别由10名“美嬢嬢”作为“议题召集人”组建执行团队。
(三)服务点亮,“嬢嬢+”引领议题落地
发挥“嬢嬢来了”志愿服务队汇聚社区治理“微光”的作用,以“嬢嬢+”模式联动辖区内外治理主体,“美嬢嬢”分别与成都中医大、四川师范、四川农大、老年协会及微网格员等合作认领10个社区治理议题,共解社区治理难题,点亮居民精神文化生活。在群体精细化服务方面,“蔡嬢嬢”通过对公共设施的适老“微”改造提升老年人居住品质,“杨嬢嬢”为老年人提供义诊、推拿按摩等健康关爱服务,“朱嬢嬢”美食堂在周末为儿童举办美食公益课堂,学习美食制作、掌握生活小技能;在精神文化生活方面,“帅嬢嬢”开展传统扎染、竹编、川剧、书法等中国传统文化体验项目,“张孃孃”的运动日记鼓励居民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邓孃嬢”依托传统节日让居民品味“烟火里的中国节”;在小区顽疾治理方面,“张嬢嬢”开展垃圾分类主题宣讲、知识普及等实现“物以类聚,分类有道”,“万嬢孃”带领十余人的环卫队成员定期打扫社区活动中心、儿童乐园卫生,“骆嬢嬢”组织最美阳台、最美菜地评选活动,“李嬢嬢”巧用“加减乘除”,破解公共空间物品堆砌、“僵尸车”、消防通道被占等小区堆堵难题。
(四)品牌点亮,塑造“嬢嬢来了”影响力
以“嬢嬢来了”志愿服务队的培育为契机,推动自组织向功能型转变,型塑兴科社区治理品牌。一方面,在“美嬢嬢”公开招募的过程中,充分激发了妇女骨干的参与积极性,通过选拔嬢嬢风采大使、举行品牌发布会、项目总结会等形式,赋予成员仪式感、荣誉感。另一方面,设计专属LOGO、定制团队文创、营造服务阵地、以“嬢嬢+”模式认领社区议题,树立团队公众形象,打造“美嬢嬢”代表性IP,开发品牌服务项目,让社区参与成为新的风尚。
三、成效与反响
(一)培育“嬢嬢来了”队伍,壮大治理力量
组建一支超过80人的“嬢嬢来了”志愿服务队,选拔出10名“美嬢嬢”作为代表,共建“嬢嬢亲邻坊”阵地,形成相对完善的激励机制,树立起较好的队伍识别性,以此为牵引激发出社区居民内生动力,提高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打造出“嬢嬢来了”社区治理品牌。
(二)整合社区多元治理主体,扩列“朋友圈”
“嬢嬢来了”志愿服务队广泛征集居民建议,针对治理难点和居民突出需求,通过“嬢嬢+”的模式,由10位“议题召集人”组队认领议题。先后链接到成都中医大、四川师范、四川农大三所高校志愿者资源联合开展服务,将社区老年协会、党员、居民骨干及微网格员等30余人整合到治理队伍,有效扩大了社区治理的“朋友圈”。
(三)“嬢嬢来了”品牌性初显,助力长效治理
以问题为导向,居民在“嬢嬢”们带领下参与到从项目策划到实施再到评估的每一步。“嬢嬢来了”志愿服务队认领的10个议题,共开展活动超过40次,服务居民1000人次。通过居民参与和自治,社区逐步形成了多元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局面,点亮了亲邻家园的“熠熠星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