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建南大会堂的钟声与鹭江潮声同频共振时,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已走过四十载春秋。赵沨、魏传义、刘以光等艺术先驱在此播撒美育火种,周畅、易中天等学者以学术滋养艺术根系,几代人的薪火相传,让这座滨海学府成为中国东南艺术教育的璀璨灯塔。作为音乐系学子,我在琴键与潮声的交响中,触摸着时代与传统的脉搏。
一、时空交织的艺术殿堂
建院四十周年之际,音乐厅穹顶的星空投影与鼓浪屿百年琴韵悄然对话。我在演唱《我去向何方》,三角梅的影子掠过的歌词页,海风掀起的不仅是纸角,更是四十年艺术长河的粼粼波光。当合唱团的混声共鸣在《嘉庚颂》第三乐章响起,我总看见建南大会堂与陈嘉庚先生的铜像在虚空中重叠。每个音符都浸透闽南红土的芬芳。记得在首演前夜,我们在排练厅反复打磨船歌主题。
二、多元共振的艺术生态
一带一路 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上,我们与俄罗斯巴拉莱卡琴、东南亚安格隆乐器共同编织《海丝回声》。当南管琵琶与印度西塔琴在即兴段落相遇,仿佛看见宋元时期商船载着南音曲谱穿越马六甲海峡。这种跨文化对话的传统,在 2024 年国家艺术基金项目《闽台传统音乐数字化保护与传播》中延续 —— 我们正用 AI 技术复原失传的车鼓弄曲牌。
学术的土壤同样滋养着艺术根系。在 跨文化视野下的中国音乐传播 国际研讨会上,密歇根大学学者对南音工尺谱的数学规律研究,与中央音乐学院专家对当代音乐教育的探讨,共同勾勒出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图谱。这种交融在《南音?衍》的创作中尤为显著:当舞蹈系同学用现代舞语汇解构《梅花操》,音乐系则以电子音效重构南管丝竹,最终这部融合之作不仅斩获荷花奖提名,更在国家大剧院的穹顶下绽放闽南艺术的新姿。
三、海峡共鸣的艺术纽带
在与东海大学合办的 海峡两岸青年音乐周,我们共同创作歌剧《鼓浪月夜》。当两岸学生用普通话与闽南语交替演唱 月光光,秀才郎 的童谣,剧场穹顶飘落的虚拟凤凰花瓣,恰似跨越海峡的艺术信使。这种血脉相通的艺术基因,在 2023 年厦门国际马拉松主题曲《奔跑的鹭岛》中化作激昂旋律 —— 声乐系教授以高甲戏的 九甲 唱腔为灵感,让运动激情与闽南韵味在音乐中赛跑。
更难忘 2024 年央视春晚厦门分会场的排练现场。三十名音乐系学生身着改良式漆线雕纹样演出服,在 城在海上,海在城中 的背景前合唱《爱拼才会赢》。当镜头扫过鼓浪屿万国建筑博览群,我们的和声与海浪声交织成最动人的闽南注脚,向全球观众传递着这座艺术学府的文化自信。
四、永恒流动的艺术长河
站在白城沙滩回望校园,演武大桥的车流如五线谱上跃动的音符。四十年风雨兼程,厦大艺院始终以海洋般的胸怀接纳多元艺术形态:从闽台音乐文化生态调研,到金砖国家青年音乐创作营。这里的每个琴键都回响着时代强音,每根琴弦都震颤着文化传承的使命。
当毕业季的凤凰花瓣飘落在《嘉庚颂》交响诗的总谱上,我们知道这不是终点,而是新的起点。厦大艺院正以四十年积淀为琴台,以开放包容为琴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奏响属于中国艺术教育的壮美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