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师大马克思主义学院"楹火薪传"实践队走进岳麓书院:品千年楹联墨韵 探中华文脉传承

来源:东方网    2025-03-31 14:32
来源: 东方网
2025-03-31 14:3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吴伍思、杨秀娟)2025年3月,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楹火薪传”实践队探访湖南岳麓书院,旨在挖掘千年学府楹联墨韵,拂去“书院名片”一角铅尘,推动中华文化精髓的传承与弘扬。

岳麓书院作为中国古代四大书院之一,遗存了丰厚的楹联文化资源。队员们通过跟随讲解员探访书院、参观陈列文物、参与学术讲坛以及调查公众认知等方式解构楹联文化的精神内核,探寻中华文脉的赓续之道。

首先队员们在书院讲解员的带领下,开启了一场“沉浸式”文化之旅。从正门“惟楚有才,于斯为盛”的经典楹联到“实事求是”匾额下的讲堂,队员们聆听记录着每一幅楹联背后的故事,细心地对书院和楹联进行拍照,初步了解了书院的历史背景和楹联的文化底蕴。

其次团队队员参观了中国书院博物馆文物,还与文物讲解员以及工作人员进行了交流,通过文物感受书院的历史碎片和精神文化,队员们更深刻理解了守护楹联文化对延续中华文脉的时代意义。

而后队员们为深入感受千年书院“尊德性而道问学”的治学传统,循着朱张会讲的文脉遗风,参加了岳麓书院讲坛活动。当年轻学子屏息凝神聆听书院文化讲座时,镌刻在木匾上的古训如涓涓春水漫过时光的裂痕悄然渗入现代课堂的根系。

最后队员们在书院周围发放问卷和访谈游客,调查发现公众对楹联文化的认知呈现比较浅显懵懂的状态:有三分之二左右的受访者能识别楹联中的经典名句,但对具体历史背景与哲学了解有限;仅有十分之一左右的年轻游客能完整地背诵一副书院楹联。一位受访高中生坦言:“楹联的文字很美,但古文晦涩,完全理解深层含义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

此次岳麓书院之行,队员们不仅完成了文化考察,更在竹影横窗间触摸到中华文明的脉搏。书院留存和保护的楹联文化不仅是“星燧贸迁”的文脉古韵,也是“揆诸当下”的九州新篇,为宋韵文化赓续传承开辟了新的发展路径,更为“浙学”文化谱系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源头活水。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