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首趟广西南宁至粤港澳大湾区铁路货运班列从南宁国际铁路港发车。该班列开通后将进一步降低社会物流成本,为促进粤桂两地经贸往来提供稳定的运力保障,助推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联动发展。
这趟开往粤港澳大湾区的“钢铁巨龙”,不仅承载着西南腹地的特色物产,更勾勒出中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新版图。这列货运班列的首发,恰似一把金钥匙,开启了北部湾经济区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的新篇章。
物流变革撬动区域经济格局。相较于传统公路运输,铁路集装箱运输展现出"三降三升"的显著优势:物流成本降低30%、货损率下降60%、运输效率提升40%。广西铁捷物流的数据显示,每车货物可节省成本两三千元,全年可实现4万至5万吨货物的规模化运输。这种"降本增效"的蝴蝶效应,正在重塑两地产业链布局。这种"公路+铁路"的无缝衔接,既破解了公路运输“最后一公里”的瓶颈,又发挥了铁路大运量、长距离的优势。当玻璃碴不再因颠簸损耗,当饮料能够准时抵达消费旺季市场,企业得以将更多资源投入技术研发与品牌建设,形成"物流降本—产业升级—市场扩容"的良性循环。
双向开放激活发展新动能。在"西进"与"南下"的坐标轴上,广西正从地理通道转型为功能枢纽。一方面,北部湾港"新三样"出口量年均增长超40%,新能源汽车、精细化工等临港产业集群加速崛起;另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的先进产能通过铁路西进,与广西的铝产品、汽车零配件形成产业互补。这种"前店后厂"的协作模式,正在构建"大湾区研发—广西制造—东盟市场"的完整产业链条。
这趟班列是广西"大通道战略"的生动注脚。在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中,西江航运干线通航能力提升至3000吨级,平陆运河土石方开挖完成超84%,南宁机场国际货运航线覆盖东盟十国。这些基础设施的升级,使广西从"神经末梢"变身"开放前沿",形成"铁公水空"四位一体的立体交通网络。
站在改革开放的新起点,南宁至粤港澳大湾区货运班列的汽笛声,不仅是物流通道的延伸,更是发展理念的跃升。从"珠江—西江经济带"到"两湾联动",从"通道经济"到"枢纽经济",这列钢铁动脉承载的,是中国区域协调发展的时代命题。(苏伟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