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克塞税务:税惠助力非遗“绣”出美好生活

来源:东方网    2025-04-01 11:19
来源: 东方网
2025-04-01 11: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哈萨克毡绣和布绣是哈萨克族妇女的传统手工艺,制作工艺繁复,图案多以动物角、云彩、菱形、花卉等为主,构图紧凑、色彩艳丽,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近年来,阿克塞县以“非遗+旅游”模式全面推动哈萨克族非遗文化传承与发展。通过景区民族歌舞演出、民族服饰快闪秀、“押架”体验赛,“哈萨克民俗文化体验中心”打造,让游客亲身体验民族刺绣、哈萨克特色文创产品制作等方式,拓展非遗刺绣知名度。同时,鼓励非遗传承人招收贫困学徒,助力特殊人群等谋生困难人群掌握技艺、增加收入,并通过文创互融开辟“非遗产业化”新通道,打造民族非遗产业园和民族风情体验基地融合项目。

巴迪哈·巴合达是哈萨克族刺绣的传承人,2015年她成立了阿克塞县巴迪哈民族刺绣专业合作社,主要从事哈萨克族特色民族服饰、民族手工刺绣品以及旅游工艺品的制作和销售,带着姐妹们将刺绣技艺发扬光大。合作社不仅吸纳扶持了一大批低保人员、农牧民从事民族刺绣工作,解决了当地部分人员的就业问题,还通过实体经营与线上销售相结合的方式,拓宽了销路,增加了民族妇女的收入,她们用一针一线将传统技艺转化为致富的“金钥匙”。如今,巴迪哈的合作社已经成为当地的创业孵化基地民族服装加工创业示范点。

“在合作社起初采用“家庭+”模式,大多都是淳朴的哈萨克牧民,汉语和文化水平不高,又没有什么经验,税务局提供的‘双语服务’很贴心,手把手教我们如何领用和开具发票及按期进行纳税申报,面对面指导让我们很快掌握各项税费优惠政策。”提到合作社的发展,巴迪哈·巴合达打开了话匣子:“正是有了税务部门的长期支持,我们合作社才有更多资金用于绣娘培训和工艺创新,市场竞争力也得到显著提升。我们不仅传承了民族文化,还用双手绣出了美好的生活。”

阿克塞县税务局聚焦民族非遗类合作社需求,创新服务模式,助力民族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通过“线下+线上”双结合模式,为新办纳税人讲好“开业第一课”,发放一次性告知清单,涵盖实名认证、信息采集、票种核定、税费种认定、房产土地税源信息采集、发票使用流程等事项,实现“一站式办理”。同时,实行分类分级管理,利用税收大数据、电子底账等平台数据,加强发票、申报数据和入库税款的比对分析,向企业精准推送政策辅导,及时发现整改风险疑点,积极发挥税费监管集群合力,提升纳税人自主科学申报享受优惠政策的能力。

在政策宣传方面,打造税惠政策宣传矩阵,开展“靶向式”服务和“滴灌式”辅导。利用“双语服务”梳理企业可享受的税费优惠政策,为非遗类合作社提供“一对一”上门宣传辅导,量身定制“服务套餐”。针对吸纳的低保人员和农牧民,开展社会保险费及个人所得税相关知识应用的专题辅导,保障纳税人缴费人的知情权和合法权益。持续开展“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深化征纳互动服务,推动建设税费服务集群,“推行薄前台、厚中台、强后台”的集成化服务模式,创新“办问分离”模式,纳税人可向智能机器人“悦悦”提问或转人工交流,实现业务办理效率和准确率“双提升”。(李可国  蒋新玲)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