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临汾这片承载着五千年华夏文明的土地上,历史的厚重与时代的脉搏正通过微短剧这一新兴艺术形式悄然碰撞。2024年,临汾以“微短剧之城”的姿态强势出圈,而作为其首部文旅精品微短剧的《回家的最后一班公交》,更以细腻的亲情叙事,为这座文化名城添上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一部剧 一座城,临汾文旅融合的“破圈”实践
《回家的最后一班公交》由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临汾亮光文化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是临汾“微短剧+文旅”温情之作。该剧以父母期待子女回家过年的温情故事为主线,将临汾的城市风貌、文化符号与普通人的情感羁绊巧妙交织。
文旅赋能的“临汾模式”
临汾近年来全力打造“微短剧之城”,通过“拍一部剧、火一个景、兴一方业”的产业逻辑,推动文旅经济与数字文化深度融合。剧中场景如尧庙、丁村遗址,曲沃博物馆,壶口瀑布,洪洞大槐树等地标文旅,既展现了临汾的现代活力,又唤起了观众对“回家”的共鸣。正如临汾市委宣传部部长闫建国所言,微短剧是“连接历史与未来、临汾与外界的纽带”。
亲情叙事,小切口里的时代大命题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回家的最后一班公交》以“最后一班车”为隐喻,探讨了代际沟通、亲情陪伴等议题。主演孙琰清用细腻的表演,将游子归家的迫切与父母守望的孤独刻画得淋漓尽致。
社会价值的深度挖掘
该剧摒弃浮夸的戏剧冲突,以真实的生活场景和情感细节打动人心。导演李涛亮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最后一班车’的意象,唤醒人们对‘回家’意义的重新思考。”这种创作理念与“中国精品微短剧向上力量好剧榜”倡导的“正能量叙事”不谋而合。
全产业链生态的试金石
该剧从剧本创作到拍摄制作,均由本土企业临汾亮光文化主导,展现了临汾亮光文化“创意策划—拍摄制作—宣传发行”的全产业链能力。临汾市文化和旅游局与临汾亮光文化的首次合作推进着临汾影视企业的成熟与突破。
主创寄语
总制片人彭光柳:"这部剧是临汾文旅基因与影视创作的双向奔赴,我们用一帧帧光影为城市写诗,更希望这趟'归家专列'能唤醒人们心底最柔软的文化乡愁。
导演李涛亮:“希望每一位观众都能在剧中找到自己的影子,记得常回家看看。”
主演孙琰清:“临汾的夜晚很美,但最美的永远是家中那盏为你亮着的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