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信息技术革命正深刻重塑社会形态,网络空间已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前沿阵地。作为培育时代新人的主战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数字化浪潮为思政教育提供了全新载体,另一方面,网络空间的开放性、复杂性也带来了意识形态安全风险。近年来,从数据泄露到网络诈骗,从算法偏见到信息茧房,校园网络安全事件频发,暴露出青年群体网络素养的薄弱环节。在此背景下,将网络安全教育深度融入思政课程体系,不仅关乎个体数字生存能力的培养,更是维护国家网络主权、塑造清朗网络空间的战略需求。
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发展本是一体两翼。没有网络安全,信息化建设如同沙上筑塔;缺乏价值引领,技术应用可能迷失方向。当前,我国正处于从网络大国向网络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但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网络治理体系尚不完善等问题依然存在。高校作为人才高地与创新源泉,必须立足"两个大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网络安全教育范式。这要求我们超越单纯技能传授的局限,在思政教育中深化网络主权意识、数据安全伦理和数字公民责任教育,培育既精通数字技术、又心怀"国之大者"的新时代青年,为网络强国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一、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背景下,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已成为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必然选择。这一融合不仅关乎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更是维护国家网络空间安全的重要举措。其必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构建清朗网络空间的现实需求。当前网络犯罪呈现专业化、智能化特征,仅靠法律的事后惩戒难以形成有效震慑。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必须建立"技术防范+道德约束"的双重防线。通过将网络安全知识融入"思想道德与法治"等课程,组织网络攻防模拟演练,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实践道德抉择,既能提升其安全技能,又能培养网络空间的责任意识。
第二,维护校园意识形态安全的关键举措。调查显示,90后、00后大学生日均上网时间超过6小时,但近半数缺乏基本的信息甄别能力。封闭的校园环境更容易使错误思潮快速扩散。通过开设"网络媒介素养"专题课程,采用"案例研讨+情景模拟"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分析网络舆情,能够培养其政治敏锐性和价值判断力。
第三,培养时代新人的素质要求。数字经济时代要求人才必须具备"技术素养+人文素养"的复合能力。传统思政课偏重理论灌输,而融入网络安全教育后,可通过"网络诈骗案例分析-个人信息保护实践-数据伦理探讨"的递进式教学,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第四,服务国家战略的必然选择。随着《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等相继实施,网络安全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校必须回应这一重大需求,通过修订思政课教学大纲,增设"网络空间安全与法治"专题,培养既懂技术又明法理的新型人才。
二、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路径创新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网络安全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价值。这一系统性工程需要从顶层设计到具体实施进行全方位重构,重点应当把握以下关键环节:
第一,课程体系重构与内容优化。构建层次分明、循序渐进的课程体系是推进网络安全教育的重要基础。在宏观层面,需要将网络安全教育纳入高校整体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其在思政课程体系中的定位和作用。中观层面,应当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发展需求,设计递进式的教学内容框架。微观层面,要精心设计每个教学单元的知识点、能力点和价值点,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具体而言,可在现有思政课程体系中系统融入网络安全教育元素,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强化网络安全法治教育,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突出网络安全形势分析,在专业课程中渗透网络安全伦理教育。
第二,教学内容革新与资源建设。教学内容的科学设计直接关系到育人成效。首先要构建完整的知识体系,包括网络安全基础知识、法律法规、伦理道德等多个维度。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既要传授网络安全的基本原理,又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再次要突出价值引领,将网络安全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机融合。为此,需要建设系统的教学资源库,包括课程标准、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为教师教学提供有力支撑。同时要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在线课程平台,实现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
第三,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拓展。教学方法的改革创新是提升教学效果的关键。要突破传统的单向灌输模式,探索互动式、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方法。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如虚拟仿真、情景模拟等,创设真实的教学情境。要积极开展项目式学习,引导学生通过完成实际任务来掌握知识和技能。同时要拓展实践教学渠道,通过校企合作、社会实践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实践机会。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第四,评价体系完善与质量保障。科学的教学评价体系是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既要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重视其安全意识和行为习惯的养成。可以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将课堂表现、实践操作、项目完成情况等纳入考核范畴。要注重评价方式的多样性,综合运用笔试、口试、实操等多种形式。同时要建立教学质量监控机制,定期开展教学评估,及时反馈和改进教学效果。
推进网络安全教育与思政课程的深度融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多方协同、持续推进。在实施过程中,要注重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加强教学条件建设,完善实践教学平台;要健全制度保障机制,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通过系统设计和整体推进,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系2024年度西安交通大学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课题与实践项目(2024WSXJ01)阶段性研究成果,齐鹏、宫培育、赵一凡、戚明皓、丁柳文、唐风云、韩琳、董嘉昕、宋奥妮、孙茹萌、田玉宁、张晓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