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6日,“巴渝古镇非遗匠韵调研团”深入走马古镇,对当地民间故事、乌木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展开深度调研。通过与政府工作人员、非遗传承人及居民的对话,挖掘古镇非遗保护与发展的创新实践,探索传统文化在当代的活化路径。
一、匠心传承:老手艺人的坚守与创新
在古镇乌木雕刻工坊内,传承人黄荣华爷爷为调研团队讲解雕刻工艺。黄荣华爷爷坦言“我教过很多学徒,他们都是肯吃苦耐劳,热爱雕刻的年轻人。由于成本高,制作周期长,没有宣传的渠道,很难将非遗产品销售出去”。调研发现:“乌木雕刻”并没有出现无人继承的困难,但缺乏资金和宣传的平台。
二、政策护航:政府搭建非遗保护生态圈
古镇政府钟主任介绍,走马小学开展了“少儿民间故事讲述比赛”评选小小故事家等一系列活动,一年举办一次。对古镇的非遗项目实施了传承措施,每次开展政府会给予两万元的补贴,活动开展的效果非常显著。但也谈及“通过皮影戏和短视频的平台扩大宣传力度,但是由于团队经费不足,从而导致了拍摄效果不佳”这一难点问题。
三、挑战与突破:传统非遗的现代化命题
调研也揭示现实困境:部分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超60岁,乌木雕刻因耗时耗力面临传承断层。对此,传承人黄荣华徒弟提出"技艺模块化传承"新思路,将复杂工序拆解成标准化单元。古镇计划引入AR技术复原传统技艺场景。联合当地政府及相关单位打造“非遗体验馆、非遗文化汇演”。破解古镇非遗传播
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走马古镇的“非遗故事会”正以茶馆话家常、校园传经典、文旅赋新意等多元形式焕发活力。通过“非遗+”模式与互联网传播,故事从乡土走进课堂、舞台和云端,用幽默与温情传递时代价值。未来,这座“曲艺之乡”将继续以故事为纽带,在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中书写生生不息的文明篇章——千年故事未老,万代薪火长明。(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张佳慧、毛源欢、卢思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