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之隆CEO朱长良:全链拥抱数智化 让食材“健康、好吃、不贵”

来源:东方网    2025-04-02 09:55
来源: 东方网
2025-04-02 09:5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image.png

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CEO朱长良

“预制食材是大势所趋。”

“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

3月27日,在“预引强农 融创未来——2025年产业兴农共链发展大会”开幕前夕,良之隆食材股份有限公司CEO朱长良就当前预制食材市场可持续健康发展、食材餐饮行业全链数智化转型以及中餐出海布局等焦点话题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近年来,随着生活节奏加快、年轻群体“宅文化”的兴起,国内预制食材市场快速崛起。不过伴随行业竞争加剧,市场面临的问题也日益凸显,甚至陷入了舆论争议漩涡,给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消极影响。

对此,朱长良指出,预制食材的发展趋势不可逆,尤其是在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战略背景下,预制食材的发展方向会越来越好。尽管存在少数企业过度预制和违规现象,但他对预制食材的发展持乐观态度,并期待中国美食在全球范围内赢得更大的影响力。

相关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或将突破5600亿元;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破万家,全年注册量同比增加147.8%至10661家。

尽管不少人认为预制菜“没营养、不好吃”“食材差、不安全”。不过相关专家表示,当前我国预制菜出现的问题不在预制菜,而是在做预制菜的人。目前预制食材在国内市场的渗透率不足10%,而西方发达国家的市场渗透率高达60%。

预制食材是现代食品工业的重要发展方向。而随着农食行业的全链数智能转型升级,预制食材行业也将加速向“健康、好吃、不贵”的方向发展。

为了实现这个使命和愿景,作为国内共生食材供应链平台龙头,良之隆正携手行业上下游企业在产业链效率上下功夫。

据朱长良介绍,良之隆已牵头发起组建前置仓交付联盟,交付联盟将帮助食材工厂的库存周转天数下降三分之二。朱长良认为这标志着食材生命周期从平均四个半月下降到一个半月将不再是神话。今年从100家工厂湖北前置仓交付起步,到未来三年帮助1000家食材企业实现客户关系更巩固,生产计划性更强,库存周转天数更短,全国交付效率更高的目标。

朱长良表示,要实现这个目标,让供应链效率达到质的提升,全链拥抱数智化是关键。朱长良强调,对行业企业当前面临的挑战来说,"数智化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为此,良之隆启动了“数字化三年大战略”行动计划,旨在帮助食材企业进行数字化改造,以降低生产周期,提高美味水平,降低成本,并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食材和美食体验。

“生态协同,让食材供应链更简单”这是在食材供应行业摸爬滚打30多年的朱长良始终坚信的理念。他认为只有打通了食材供应链,中餐才能走得更远。“中华美食走天下,全球食材中国购”,这是他在业内交流中经常提到的一句话,也是他孜孜以求的发展愿景。

对于中餐出海,朱长良认为是大势所趋,跨越山海才能链接未来。

据朱长良介绍,2024年是良之隆出海元年,现初步规划未来十年实现34国中餐食材的“展、销、配、金”供应链一体化服务。2025年锁定越南、印尼、阿联酋三国市场,通过搭建高效的国际食材采购平台,广泛链接当地行业协会资源,提供贴合当地需求的本土化餐饮管理服务,助力中资企业在海外市场稳健扎根。

不过,对于“不出海就出局”的市场氛围,朱之良仍建议企业要理性决策,要有大格局保持初心,应致力于丰富海外美食文化,而非一味推广中餐。同时,应长期扎根并注重本土化经营,而非仅仅追求快速盈利。

此外,朱长良还强调,中餐要走向全球,做大影响力提高美誉度,需要品牌引领和标准化流程支撑,同时还要注重产品的本地化改良。同时还要拓展前置仓的全球布局、构建本地化的中央厨房。降低食材和设备的采购成本,从而降低厨房烹饪成本和菜价。

只有彻底解决了这些痛点,才能真正让中餐在国外“好吃不贵”。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