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农业现代化 校地携手共绘新蓝图

来源:东方网    2025-04-03 10:37
来源: 东方网
2025-04-03 10:37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2025年2月15日至25日,温州大学商学院白延虎老师领衔的调研团队深入宁波科技小院开展专题调研,以“科技下乡”的扎实脚步丈量共同富裕之路,为浙江农业现代化注入高校智慧新动能。这场跨越三百里的校地对话,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科技答卷。

调研团队首先来到宁海白枇杷科技小院的320亩示范基地。在这里,智能水肥一体机精准滴灌,数字化喷灌系统定时作业,果酒、果酱等深加工产品琳琅满目。小院负责人指着土壤传感器上的实时数据介绍说:“去年枇杷产业链增值超20%,智能设备让施肥用药减少25%,果实糖度却提升了12%。”调研团队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这种“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零费用”的“四零”服务模式,有效推动了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真正惠及万千农户。

在慈溪豆类科技小院,调研团队观察到高校研发的毛豆采收机每小时作业8亩,破损率低于5%,较去年亩均产值提升15%。农户老陈边演示边介绍说:“今年我们正联合计算机团队优化AI识别算法,让机械臂能识别不同成熟度的豆荚,进一步提升采收效率。”而在北仑区,科技小院推出的“稻+澳洲淡水小青龙+黑木耳”套种模式,亩产值突破5万元,成为“一田三用、一水多收”的绿色农业样板。小院负责人感慨:“农民切实感受到了科技小院的好处,好技术不仅是挂在墙上的荣誉,更是装在兜里的真金白银。”

调研过程中,团队发现科技小院在推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仍面临技术推广难、农户接受度不均等挑战。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农户对新技术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存在差异。部分农户对智能化设备的使用仍存疑虑,认为操作复杂且维护成本高。针对这一问题,团队建议开发更直观的手机端农技小程序,录制方言版操作视频,并建立“技术员+乡土专家”双导师体系,帮助农户降低学习门槛。

从校园走进乡村,温州大学研究团队的此次调研,不仅是科技小院模式的观察与记录,更是一场关于“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生动实践。在乡村振兴的浪潮中,高校正以科技为笔,以土地为纸,与地方携手书写农业现代化的时代答卷。(王新萍 郭慧 徐洁雯 顾振宇)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