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峨县:“人文同心”品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来源:东方网    2025-04-08 15:05
来源: 东方网
2025-04-08 15:0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年来,广西河池市天峨县创新打造“人文同心”文化品牌,探索出以文化认同凝聚民族团结、以文脉传承夯实思想根基的新时代县域治理新路径。

红水河上的精神明珠

在西南陆海新通道的壮美画卷中,天峨县如一颗明珠镶嵌于红水河畔。这里既有龙滩大峡谷的雄奇景观,又享有“中国长寿之乡”的美誉。作为茅盾文学奖获得者田代琳(笔名:东西)的家乡,这片热土持续迸发文化创造力,天峨县立足“人文同心”品牌,构建“县乡村三级联动”文艺矩阵,通过打造“人文地标”、夯实“人文基石”、深化“人文共创”,在八桂大地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文化新篇章。

构筑精神殿堂新高度

为强化精神引领,天峨县高格局构筑“人文地标”。2023年11月28日,东西文学馆和河池作家馆在天峨县齐开,既成为展示地域文化魅力的城市精神殿堂、广西文化旅游打卡点,更以此为核心,开创“文学+N”文旅融合新路径,构建“侨联+文联+协会”协同机制,吸引返乡青年人才接力奋斗投身乡村振兴,并在文学创作、非遗活化、文旅开发中绽放创新火花。每年定期举办各类文艺活动,既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互鉴,更在思想交融中铸牢中华文化共同体意识。

夯实文化认同新基石

在巩固“人文基石”方面,天峨县高站位建立中国作家协会《民族文学》天峨创作基地、桂黔(六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学基地等平台。培育的《漫步》荣获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全国学联秘书处、全国少工委办公室授予“全国优秀中学生国学社团”称号、《天峨文艺》蝉联“广西优秀文艺内刊”殊荣,有效提升了文化软实力,增强了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深化民族团结新实践

为深化民族团结,天峨县高效率实施“人文共创”工程,建成同心文化广场、同心文化长廊、同心驿站,组建“石榴籽”服务队等,开展各类主题活动。深入挖掘各民族优秀文化中的共同体元素,举办民俗节庆活动,以丰富的场景推动旅游消费快速攀升。打造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试验区的核心区,推动各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非遗保护取得显著成效,将16项非遗列入市级以上的保护名录,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生。

打造文旅协作新范式

“蓝刀鱼生态IP”的培育,在自媒体直播的强劲助力下,让桨板运动跃升为红水河上现象级运动新场景,激活了“体育+文旅”的融合密码。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推动了文旅产业提质升级,更在2025年3月29日,以“蓝刀鱼风暴·跃动三月三”暨天字号主题系列活动为纽带,联动桂黔五县共筑省际文旅协作“天峨模式”,推动传统节庆向文旅消费场景转化。同时,深化对台文化交流,与台湾花莲县建立青少年学生诗歌互鉴机制,开展“诗歌文化润乡情”交流等活动,让“两岸一家亲”理念深入人心,让广大侨眷侨胞、港澳台属感受到了“天涯若比邻”的诗意共鸣。

共谱文化交融新篇章

展望未来,天峨县将实施“三个提升”:提升品牌国际化、构建传播立体化、深化交流机制化。通过国际文化交流会和作家采风等活动,搭建中外文明互鉴桥梁。以“人文同心”为纽带,让世界听见天峨故事,看见中华文化凝聚力。

天峨县的实践生动诠释了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根脉、民族和睦的灵魂。在新征程上,这座红水河畔的文化之城,正以人文精神润泽民族团结之花,用文化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通过“人文同心”品牌的创新实践,不仅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写下生动注脚,更为全国县域提供可借鉴、可复制、可推广的“天峨经验”,打造了一个熔铸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甘应鑫  甘应政)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