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AI指针对准民生刻度

来源:东方网    2025-04-08 16:20
来源: 东方网
2025-04-08 16:2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随着DeepSeek国产大模型席卷全球,“AI公务员”应运而生,被广泛应用于公文处理、民生服务、应急管理、招商引资等众多业务场景。人工智能在政务服务领域的深度应用,正推动公共服务模式发生深刻变革,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准用好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不断增强驾驭技术、服务民生的智慧,将算法指针精准指向民生福祉的刻度。

以理性思维驾驭技术浪潮。 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根本的是思维方式的进化。但当前,部分党员干部对人工智能存在双重认知误区,或视其为替代人力的“洪水猛兽”,导致主观上排斥、质疑的想法;或奉其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把人工智能当作“电子秘书”,陷入了盲目“崇拜”怪圈。这就需要党员干部破除认知迷雾,认清AI在数据处理、模式识别方面的独特优势,明晰其在价值判断、情感沟通中的固有局限,把握人机协同的黄金分割点,以“技术合伙人”而非“被替代者”的站位,重新定义自身在智能时代的角色。

以数字素养锻造服务利器。 在数智治理时代,党员干部的数字素养已成为穿透复杂问题的棱镜。例如,在城市管理中,通过人工智能分析交通流量、环境数据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治理效率;在公共服务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群众需求,能够实现个性化、高效化的服务供给;在基层协作中,运用大数据、云计算,打破信息壁垒,实现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提升政府服务响应速度。这种融合不仅是算法优化,更是将数字思维转化为以人为本的实践突破。要主动学习、适应新变化,培育系统思维,锤炼创新应用能力,将技术认知转化为实践本领。

以人文温度调和算法逻辑。 对于“AI公务员”的上线,要透过现象看本质。人工智能作为人类发明的一项技术,其本身不具备伦理道德、人文情怀、公序良俗等判断界定能力。若一味追求技术进步而忽视现实个体需求,就很容易落入“唯技术论”的陷阱。智能推送不能异化为“数据暴政”,而应成为精准捕捉民生痛点的探测器;流程优化不应止步于“秒批秒办”,更要延伸至“未诉先办”的预见性服务。真正实现从“操作工”到“设计师”的华丽转变,让每个算法模型都流淌着同理心的代码,每次数据推演都镌刻着民生的砝码,在“最后一公里”提升人性化治理的温度和水平。(四川省宜宾市筠连县筠连镇人民政府 尹祖萍)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