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勇担新的文化使命的内在要求,推动国家试验区建设和景德镇高质量发展。举全省之力支持景德镇申遗,让无与伦比的江西陶瓷文化在世界文明百花园更加光彩夺目。2025年4月,景德镇陶瓷大学“瓷上丹青”团队历时一年,通过对12个产区、35位行业代表及千余名从业者的深度调研,揭示青花手绘技艺从“传统匠艺”向“文化符号”转型的内在逻辑,为非遗传承提供“守正创新”的景德镇方案。
从古窑到现代实验室: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团队从御窑厂博物馆起步,在非遗传承人指导下体验古法制瓷。御窑修复专家翁彦俊曾向团队展示:“每一片瓷片都是历史的碎片,复原不仅是技术,更是对匠心的致敬。”在陶溪川标本博物馆,馆长罗国兴以“标本活化”理念,带领团队分析元明清青花纹样演变,强调“传统需在对比中寻找创新灵感”。
创新者说:传统技艺的当代转型
青花剔青创始人罗小聪教授向团队演示了其独创技法:先泼洒青花釉料,再以刀剔出云纹山影,画面兼具水墨韵味与现代肌理。他的作品曾获美国圣地亚哥艺术节成就奖,并被韩国国家艺术馆收藏,印证了“民族的就是世界的”。团队还深度对话青白瓷博物馆馆长邓增文,其倡导的“数字化纹饰库”项目,为传统图案的现代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深耕与突破:构建非遗传承新生态
基于对景德镇青花产业的全链条调研,团队发现非遗存续的关键在于“历史文脉守护”与“现代技术赋能”的双向平衡。下一步,团队将联合阿里巴巴设计团队、景德镇陶瓷大学龙泉研究院等机构,推出“青花数字IP库”及“AI辅助纹样设计系统”,加速传统纹样的数字化转化与跨界应用。同时,依托景德镇国家陶瓷文化传承创新试验区政策优势,计划在陶溪川筹建“青花非遗创新中心”,整合技艺培训、产品孵化与国际展览功能,推动青花技艺融入Z世代消费场景与全球文化市场,打造传统工艺振兴的“中国样本”。(供稿人:景德镇陶瓷大学 刘星洋 许祺瑞 许思思 林思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