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构建服务体系 政策力促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加快构建服务体系 政策力促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

来源:经济参考报    2025-04-09 20:33
来源: 经济参考报
2025-04-09 20:3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者4月8日获悉,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从优化培养供给体系、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完善帮扶援助体系等六大方面提出具体举措。

《意见》明确,经过3至5年持续努力,基本建立覆盖全员、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服务体系,为促进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充分就业提供坚实保障。

“从今年整体就业形势来看,高校毕业生就业总量压力不减。”中国劳动学会副会长张占武表示,“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规模总量压力和结构性矛盾并存,现有就业服务体系还不能满足毕业生对精准化、专业化、高水平就业服务的现实需要,仍有不少短板,加快优化构建就业服务体系的任务很紧迫。”

张占武说,《意见》从六个方面提出了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化建设的思路、方向和方法,涉及高校毕业生求职就业各个方面,高质量是目标,体系化是重点,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政策引领。

具体来看,《意见》提出,优化培养供给体系。科学研判人才发展趋势及供需状况;以促进供需适配为导向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主动对接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完善招生计划、人才培养与就业联动机制。

“优化培养供给体系被列为六大体系之首,是化解高校培养体系与产业市场需求结构性矛盾的一剂‘良药’。”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认为,畅通教育、科技、人才良性循环,要充分实现产业端与教育端的“双向奔赴”,要按照《意见》提出的“优化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优化高校层次类型和区域布局”等方面,系统全面地动态调整人才教育体系。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迈入普及化阶段,高校毕业生规模持续增长,从2022年起连续三年突破千万。2025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储朝晖表示,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不仅要优化完善教育培养体系,更要从深化高校体制改革方面下足功夫,有针对性地开展就业指导。

对此,《意见》提出,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强化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完善生涯教育与就业指导课程标准,推动高校将其列为必修课,打造一批国家规划教材、示范课程和教学成果;加强就业教育引导;健全就业实习与见习制度,健全就业实习制度,推动大学生利用寒暑假至少开展1次就业实习,强化实习责任保险保障。

正值“春招”,《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发现,在实际招聘中,不少企业的岗位“清单”与高校毕业生“人才库”适配度仍然有限。

“《意见》提出强化就业指导体系,可以进一步为化解供需结构性矛盾提出解决路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副教授、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应将大学生从新生入学直至毕业离校的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专业认知、职业认知、职业技能提升等课程与实践活动。高校可积极对接国企、民企、科研院所等多类型用人单位,建立多层次、多领域的实习基地,通过“校企协同”培养,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专业实践水平。

《意见》还提出,健全求职招聘体系。强化校园招聘和就业市场服务,推动校内外招聘资源共享,建设一批区域性、行业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推进重点领域人才服务,挖掘国家重大战略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提供多元化精准化就业服务,优化规范招聘安排和秩序;发挥多元主体作用,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稳定和扩大就业容量。

近段时间,从全国到地方开展了一系列分区域、分行业的多样化招聘活动。日前,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职引未来—2025年全国城市联合招聘高校毕业生春季专场”推出第三批特色服务活动,包括129场面向生物医药、信息科技、生活服务、新能源等不同行业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黄九省区等区域的线上线下专场招聘会等。

“《意见》更加明确了高校和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责任,各方要协同发力,广而深地挖掘就业空间,帮助高校毕业生精准对接用人单位。”张占武表示。

此外,围绕困难毕业生群体就业,《意见》提出,完善帮扶援助体系,从健全困难帮扶机制、加强帮扶对象能力培训等方面提出了具体务实举措。同时,《意见》还提出创新监测评价体系、巩固支持保障体系等内容,为加快构建高校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服务体系夯实了政策保障。

【责任编辑:曹静】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