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烟雨,追思三十年前的全国劳模

来源:东方网    2025-04-10 11:19
来源: 东方网
2025-04-10 11:1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记1995年全国劳动模范琚太顺

1990年,浙江衢州,盛夏,火伞高张,季月烦暑。

虽伟大的改革开放后各地域变更风起云涌,但这股东风好似尚未吹拂到浙西的丘陵。当时的四省边际还只是荒山野地、穷乡僻壤。整个地区仅仅只有两座220千伏的变电所,下属一区五县只能凭借寥寥无几仅几十公里的110千伏线路供电。倘若这几条所存无几的线路出现紧急情况,当地政府就只能依靠自身的小水电来保证居民用电。但小水电供电可靠性极差,根本满足不了地区经济发展的更高需求。为了进一步提振区域经济,实现广大人民的发展愿望,建立坚强的电网方为执本秉要,而输电线路就是其中的太行王屋。

就是在这样的关头,一位身体健壮、形象结实的中年汉子接到了来自上级的任命。这便是琚太顺!琚太顺,男,汉族,1941年生。原浙江省衢州电力局线路班班长。1958年参加工作的他,是位远近闻名、成风尽垩的电力架线施工高手,特别是在36米以上高杆组立工程方面,他的技术可谓独步江南、无出其右。

可展现在琚师傅面前的浙西陬邑,是何等的衰景寒烟!茅封草长映照的是赤尘千里的茫茫黄地,枯井颓巢面对的是汗流如注的杲杲烈日。初来乍到、面对团队,手头只有一群如同白纸般的新学小生,工具用器更是屈指可数。恰印证了那句:创业艰难百战多。

“如果遇到困难,为什么解决不了?要么是因为怕,要么就是因为懒!怎么克服?那就先让大脑和双手先动起来!”这是琚师傅的口头禅,也是他能带领团队从种种困境中看到生机希望,能从不利条件中看到有利因素的重要法宝。

很快,琚师傅通过借用和自制技术解决了当时绝大部分缺少亦或无法使用的工具用器问题,还手把手的教会年轻人爬杆登塔、出线作业,指导他们对于机械设备的精确使用,并且把闷热的授课教室扩大到一线的施工现场。

工地上,烈日似乎未曾影响琚师傅分毫。他一边生动形象理论授课一边进行施工现场布置、水泥杆吊装、铁塔组立等教学,洪亮的声音调动着在场每一个人的神经。将实践与理论融会贯通。此番行为,使得工人同志高歌猛进,班组成员赞叹不止。

衢北山区施工堪称“五难”:运输难、组塔难、测量难、吃饭难、住宿难。可琚师傅顾不上那么多,卷着泛黄的铺盖就扎进透风的工棚。青布裤下那双沾满泥浆的胶鞋,自此便深深地印刻在这片山岭的褶皱里。

线路展放导线期间,施工是几公里一班,如同蜿蜒的银蛇攀附山脊。班组人员几十人散落在山上,像一串被风吹散的野山楂。电力建设基本靠人力,送饭也只能靠两条腿一根扁担,一路走一路送。可由于地理条件受限,山路崎岖,运输补给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就意味着,大多工人无法按点就餐、挨饿工作。

“人扛马驮的工程,不能让工人同志挨饿工作啊!”

次日黎明,琚师傅揣着布满等高线的施工图,沿着未成形的输电线徒步勘察。胶鞋碾过碎石,手指丈量着每个转角的海拔。突然,他敏锐地察觉到问题的着手点可以放置与此,随即攥着被汗水浸透的图纸折返,组织成员开会,商榷提案。

一条导线铺设线路上有多个线点,围绕着每个线点又会延伸出若干塔位。琚师傅以此为基础,将送饭的工人分为两组,第一组将中饭放到线点,第二组再沿图纸线路抬送至各个塔位。这样就缩短了因批次前后而造成的时间差,让每位沿线工人都可以在饭点前后拿到中饭。

方案实施后,好评如潮,但有一个人游离于方案之外。那便是琚师傅!他每次都要确保所有工人同志分到后,再勉强就着山风,凑合两口,甚至有时一饿就是一天,但对此他却从未抱怨一句。只要看到工人同志能吃上饭,脸上就会情不自禁地露出笑容,还时不时地拍着他们的肩膀,说上一句:“小伙子,不错不错!”

随着工程进度渐进,日工作量也逐渐增长,一些工人同志开始打起了疲劳战。琚师傅看在眼里、很是心疼,于是思考:怎样才能在不影响计划的前提下减少作业时间并减轻作业强度呢?他与工人同志的交谈和工程进展实际出发,并结合当年的目标计划,提出从运输工具转换和施工机械化入手,为工人同志减负。

可九十年代衢州的经济条件并不完善,科技条件跟在全省后列,实打实的吊车尾。运输工具是极为原始,大皮卡、小汽车简直是痴人说梦。琚师傅深思熟虑后,选择从技术革新上寻找突破口。

当时输电线路紧线施工采用的是传统方式,导线达到一定高度后进行测量,确认能够满足设计要求后,打上标记,再通过人工爬到线上如杂技演员般的在直径几厘米的导线上进行各种高难度的安装。此种方式不仅高空作业时间长而且无法完全保障工人同志的安全。琚师傅发觉此事后,创造性地提出是否可用地面划印的方式加以应对。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里面大量的高数计算,让小学还没有毕业的琚师傅犯了难。

“没有经过苦难的锤炼算什么学习?再说多学一门技术有啥子不好的?”

他秉着严谨治学的态度,每晚跑到驻地宿舍向徐国均主设计师虚心请教相关问题。在两人的配合下,不出几日,被誉为笔尖上算出的技法——地面划印施工,横空出世。此举不但大大节省了施工时间,而且稳固保障了作业安全。

九月的衢江两岸翻涌着金色浪涛,万株橘树在秋阳中舒展枝桠,饱满的果实压弯了枝条,空气中浮动着清甜的暗香。琚师傅蹲坐在测绘点,望着前方绵延的橘林却皱起了眉头。衢州是橘乡,当地的橘树较为高大茂盛且都是成片种植,也就意味着这片孕育着江南金果的沃土,此刻竟成了横亘在输电线前的绿色长城,而当时没有北斗、GPS等先进的定位手段,输电线路测量只能通过仅存的几台笨重光学仪器设备给塔基和路径定位,所以为保证定位的准确性,工人同志不得不对橘树进行局部砍伐和部分修剪。每当琚师傅看到砍伐的情况时,他的心中总会一阵疼痛。

“大伙总说可以为了大部分人的利益牺牲小部分人的利益。但越是这种时候,我们就越要想想,这种牺牲是必要的吗?有没有什么方法可以把这种牺牲避免掉呢?”

他决定了,一定要相出一个办法来,在不影响施工的情况下,减少橘树砍伐并且保证橘农的利益。琚师傅打起了对光学仪器革新的主意,将测量三脚架进行加高,配置人字梯,让测量人员上梯安全作业,同时加固加长花杆。通过提升测量高度解决当时衢州地区线路测量不通视的痛点,保护了那一批本不应受到伤害的橘树,并大大缓解了基础建设与当地农户实际利益的冲突。

据说,那一年的橘子特别甜,比往年的都要甜。

“琚师傅,电灯亮了,橘子更甜咧!”

正是在这样的态度下,自1987年以来,琚师傅所带领的班组连续十年被评为先进班组,顺利架设衢州地区高压输变电线路多达32条、长180多公里,1995年琚师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可在这份耀眼成绩的背后,是琚师傅日复一日、起早贪黑,仅加班天数这一项就有一年多的坚持不懈所换来的。而在他的家中高龄年迈的生母和养母。临走时,都未见到老人家们的最后一面;长期患有精神分裂症的妻子,全靠两个半大的女儿和街坊邻居照顾;自己则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腰肌劳损,组织上曾几次安排他到外地疗养,都被他以不要紧和给更需要的同志为由各种搪推、婉言谢绝。面对母亲的高龄、妻子的病情、女儿的工作、自己的苦衷,他却从未向组织提出任何一个要求。

退休后,他被返聘。1996年,衢州市电力局输变电工程公司聘请他为生技科技术顾问,专门把关线路施工,继续浓墨重彩、发挥余热,如园丁、红烛般任劳任怨、兢兢业业地继续为衢州电力事业奉献自己毕生的力量。

闲暇时,我都会和父亲去看望琚师傅,每当他们谈起新工艺、新设备时,我总感觉他的眼神会突然放光、很难打断他们、插得上嘴。琚师傅言语时天真烂漫,单纯活泼地像个孩子。提到学业成绩时,他总是鼓励我:好好勤学会本领,多多历练重实践,艰苦奋斗、乐于奉献。

“青年人不仅要学习好、工作好,还要身体好,思想好,不能年到中年才发现身体素质跟不上,这何谈为祖国光荣奋斗五十年?而且更不能学习了先进的技术、高级的理论就因为丰厚的物质条件、精神诱惑跑到国外享受,最后吃自己人的饭,卡自己人的脖子嘞!”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琚师傅去世了,但他在三衢大地播下自力更生、充满勃勃生机的革命种子,正在慢慢发芽、茁壮成长。山风掠过万壑松涛,他一心为衢州电力的拼搏干劲,一心为组织群众的高贵品值,已成为青年学子追求的模范、工人同志学习的榜样。这一切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天已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指引,推动着衢州人民在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大道上继续前进。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琚师傅都是浙西电力一座永不磨灭的丰碑。三十八个春秋,三十八载芳华!琚师傅,你把自己的汗水洒在了四省边际架线工地上,凭一己之力撑起三衢大地九十年代电网骨架,在蓝天白云间绷起了生命的琴弦!(作者:姜天逸)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