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浙江中欧班列进出口货物量达6.3万标箱,同比增长4%。这组数据不仅是中国与欧洲经贸合作的“晴雨表”,更折射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在稳定社会秩序、赋能企业发展、畅通全球贸易、推动社会进步、践行人文关怀中的多维价值。以中欧班列为代表的中国铁路,正以“钢铁驼队”的姿态,书写着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生动答卷。
在全球供应链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浙江中欧班列以“钢铁动脉”的稳定性,成为保障民生与产业运转的关键支撑。通过“铁路快通”“抵港直装”等创新模式,班列运输时效提升50%以上,企业物流成本显著降低。从光伏板到汽车零配件,从电子产品到生活必需品,超10万种商品通过班列走向世界,既稳住了外贸基本盘,又保障了国内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这种“不停摆”的运输网络,正是中国经济抵御风险、行稳致远的底气所在。
铁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催生新的增长极。杭州海关通过优化通关流程,助力高附加值商品出口占比持续攀升,太阳能光伏板、智能手机等“浙江制造”成为班列“常客”。中欧班列的常态化运行,不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更推动产业链向高端延伸。例如,宁波港依托班列枢纽地位,成为欧洲市场的重要中转站;东北地区通过班列联通东盟,进出口规模连续四年创新高。铁路的“硬联通”与政策的“软服务”,为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供了“黄金通道”。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的旗舰项目,中欧班列已开通25条线路,覆盖50多个国家的160个城市。一季度6.3万标箱的货值背后,是“中国制造”与欧洲市场的深度互融:德国机械配件经班列运抵义乌,波兰苹果通过冷链专列进入中国市场,这种“双向奔赴”不仅推动双边贸易额突破7300亿欧元,更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发展红利。
从蒸汽机车到智能高铁,中国铁路始终是科技创新的“试验田”。浙江中欧班列依托5G、区块链技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监管,阿拉山口口岸的“智慧海关”系统将通关时间压缩至10分钟。而高铁网络的延伸,更催生“高铁经济”新业态:成渝双城经济圈因高铁实现1小时通勤,长三角“科创走廊”依托轨交网络加速资源流动。铁路的“速度革命”,正重塑区域经济版图,为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车轮滚滚,汽笛声声。浙江中欧班列的“开门红”,是中国铁路践行“国之大者”的缩影。它既是大国重器的实力彰显,更是“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初心映照。当钢铁巨龙穿越亚欧大陆,带来的不仅是货物的流通,更是文明的对话、机遇的共享、发展的共鸣。面向未来,中国铁路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智能的服务、更普惠的担当,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书写新的传奇。(蔡杰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