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班列增网拓点构建亚欧命运共同体新图景

来源:东方网    2025-04-10 09:50
来源: 东方网
2025-04-10 09: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从山城重庆到德国杜伊斯堡,从浙江义乌到西班牙马德里,十余载风雨兼程,中欧班列累计开行突破10万列,通达欧洲25国227城,货值超4200亿美元。这条跨越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正以“集结中心增网拓点”为支点,撬动起全球供应链的新变革,在百年变局中书写着合作共赢的时代华章。

图像来源:中欧班列架起欧亚联通之途。 邓诗琪 摄

集结网络织密,激活区域发展新动能。在金华,代表团与哈萨克斯坦签订阿克套港合作备忘录,推动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建设,6个合作项目意向金额超3.44亿美元;在天津,华北区域集结中心依托“一平台、一场站”核心功能,创新“保税+二手车出口”“铁路快通”等模式,2025年一季度发运量同比增长22.9%;在徐州,“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使其成为长三角制造业出口的重要支点,2024年对中亚五国进出口额达96亿元。这些新增的集结中心,如同围棋中的“天元”,激活了区域经济的“全盘棋”。更值得关注的是境外枢纽的加速布局。义新欧塔什干集散中心启用,配备6000平方米保税仓库和1200米铁路专用线,形成“双向集散、多国联动”的物流格局;德国杜伊斯堡、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等境外枢纽,与国内集结中心形成“双轮驱动”,使中欧班列从“单向运输”转向“双向循环”。这种“境内外枢纽联动”的模式,正重塑亚欧大陆的物流版图。

创新模式赋能,锻造黄金通道硬实力。技术创新为班列装上“智慧引擎”。武汉“东风号”专列实现中哈铁路运单系统数字化对接,运行时间从10-12天压缩至6-8天,企业发货周期缩短30%以上;重庆研发的“独立蓄热控温集装箱”,在不消耗化石能源的情况下实现零下20℃恒温运输,每年减少碳排放超万吨。这些技术突破,让中欧班列在时效、成本、绿色等维度全面超越传统运输方式。多式联运打开物流新空间。天津港“海铁联运”常态化,中亚货物经港口集散至全球;郑州航空港区建成内陆首个IRU认证公路集结中心,5辆TIR运输车贯通中亚抵达阿塞拜疆,实现“空铁公”无缝衔接;连云港-徐州探索“公铁海河”四式联运,2025年目标开行超1500列,构建起“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立体走廊”。这种“全模态”运输网络,让中欧班列从单一铁路运输升级为跨区域、跨制式的综合物流平台。

合作共赢深化,培育全球发展新范式。在宁夏,中欧班列进口商品展销中心汇聚46国万余种商品,通过“境外直采+保税仓储”模式,让消费者“足不出户买全球”;在武汉,东风岚图新能源汽车通过定制化班列直达欧洲,2025年首批96台车辆开启20天跨国征程。这些"运贸融合"的实践,使中欧班列从单纯的运输通道升级为产业合作平台。国际协同奏响合作强音。中国与哈萨克斯坦深化口岸联合办公,阿拉山口宽准轨单日接发车达22对;与乌兹别克斯坦共建塔什干集散中心,辐射中亚五国;与俄罗斯、白俄罗斯共享碳排放数据,中欧班列碳排放仅为海运的1/5。这种“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让中欧班列成为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动范例。

站在百年变局的节点,中欧班列的增网拓点不仅是物流网络的延伸,更是发展理念的升级。当金华小商品与阿拉木图面粉在班列上“相遇”,当杜伊斯堡汽车零部件与武汉新能源汽车在供应链上“牵手”,流动的不只是货物,更是文明互鉴、发展共生的时代强音。这条“黄金通道”正在重塑亚欧大陆的经济地理,为全球发展注入“共荣”动能。( 作者:高宇轩)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