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筑牢电网韧性防线 —— 基于南网百企的电网抗灾实践与创新探索

来源:东方网    2025-04-11 12:04
来源: 东方网
2025-04-11 12:0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近年来,北理工“电力先锋”团队联合南方电网数百家企业展开一系列社会调研和创新实践,借助数字技术的强大力量,为电网在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筑牢防线,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一、走进创新现场,感受电网变革脉搏

(一)“智慧大脑” 引领电网精准防御

在南方电网的某核心调度中心,一套先进的数字监测系统正在高效运转,如同电网的“智慧大脑”。大屏幕上,实时数据如流水般不断滚动,精准呈现电网各个节点的运行状态。这一系统集成了数字孪生、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能够对电网进行全方位、立体化的监测。

工作人员介绍,通过数字孪生技术,他们构建了与实际电网高度仿真的虚拟模型。在极端天气来临前,利用该模型模拟电网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运行情况,提前发现潜在风险点。在模拟台风天气时,能精准预测强风可能导致的线路摆动幅度、杆塔受力情况,为提前采取加固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人工智能算法对海量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一旦发现异常,系统会迅速发出预警,提醒运维人员及时处理,大大提高了电网应对极端天气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二)多源数据融合助力精准预测

在南方的一个气象灾害频发地区,当地电网公司联合气象部门打造了多源数据融合的气象 - 电网监测平台。该平台整合了气象卫星数据、地面传感器数据、电网运行历史数据等多源信息。通过先进的数据融合技术,将不同来源、不同格式的数据进行清洗、整合和分析,为电网运行提供了更加全面、准确的气象信息支持。

平台利用气象卫星数据,能够实时监测大范围的天气变化趋势,提前捕捉极端天气的迹象。地面传感器则对局部地区的气象要素进行精准测量,如风速、降雨量、温度等,弥补卫星数据在局部精度上的不足。电网运行历史数据为预测提供了参考依据,通过分析历史上类似天气条件下电网的运行情况,结合当前电网的实际状态,平台能够更准确地预测极端天气对电网的影响,为制定针对性的防御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二、深度访谈,聆听电网发展心声

走进电网工作人员的工作区域,忙碌而有序的氛围扑面而来。一位经验丰富的运维工程师感慨地说:“以前,面对极端天气,我们就像在黑暗中摸索,只能靠经验和有限的数据来判断情况。让我们能提前做好准备,应对起来更有底气。” 他回忆起过去在恶劣天气下抢修线路的艰难场景,那时信息不畅,常常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排查故障点,而现在借助数字监测系统,能够快速定位故障位置,大大缩短了抢修时间,减少了停电对用户的影响。

调研团队一行

调研团队访谈

带着对电网发展的深入思考,调研团队来到电网公司的会议室,与相关负责人进行交流。负责人介绍,电网的数字化转型并非一帆风顺,在技术应用初期,遇到了数据整合困难、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但公司积极与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共同攻克难题。在人才培养方面,一方面加强内部员工的技术培训,提升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和应用能力;另一方面,积极引进外部专业人才,为电网数字化转型注入新的活力。同时,公司还加大了对技术研发的投入,不断优化数字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以适应日益复杂的电网运行环境和极端天气挑战。

三、数字技术与电网韧性的双向赋能

数字技术为增强电网韧性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在监测预警方面,数字技术实现了对电网运行状态和气象信息的实时、精准监测,大大提高了极端天气预测的精度和提前量,使电网能够提前做好防御准备。在故障处理方面,借助数字孪生和人工智能技术,能够快速定位故障点,制定最优的抢修方案,缩短停电时间,减少经济损失。在电网调度方面,通过大数据分析和智能算法,实现了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了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可靠性。

而电网在应对极端天气的实践中,也不断推动数字技术的发展和完善。为了满足电网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的监测需求,促使数字技术在数据融合、模型精度、算法优化等方面不断创新。例如,为了更准确地模拟极端天气下电网的运行情况,研发人员不断改进数字孪生模型,提高模型的仿真度和可靠性。同时,电网的大规模应用场景也为数字技术的实践提供了广阔的舞台,加速了数字技术在电力行业的落地和推广。

为了进一步推动数字技术在电网中的应用,电网公司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技术研发方面,加大资金投入,鼓励科研人员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促进技术创新。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内部培训、外部引进等方式,培养了一批既懂电力技术又懂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快电网数字化改造,提升电网的智能化水平,为数字技术的应用提供更好的硬件支持。

通过这些创新实践和努力,南方电网在应对极端天气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电网的韧性得到了大幅提升。未来,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电网将在极端天气的挑战下更加稳健运行,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更加可靠的电力保障。(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电力先锋”团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