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体育学院学子杨思宇:以“赛前心动力”书写心理训练新篇章

来源:东方网    2025-04-12 10:02
来源: 东方网
2025-04-12 10:02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在竞技体育日益激烈的今天,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已成为决定比赛胜负的关键因素之一。面对高强度的赛事压力、复杂的赛场环境以及公众的高度期待,如何帮助运动员在赛前构建稳定的心理状态,成为高校科研团队探索的重要课题。由成都体育学院学生杨思宇负责的《赛前心动力—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方案》项目,正是基于这一背景应运而生。

作为项目负责人,杨思宇同学自大一起便展现出对运动心理学的浓厚兴趣与科研热情。他坦言:“运动员在赛前常因焦虑、注意力分散等问题影响发挥,而传统心理干预手段往往依赖经验判断,缺乏数据支撑和针对性。”为此,他与团队成员深入调研了20余所省级运动队的训练现状,发现超过70%的运动员员对心理调控技术存在迫切需求。杨思宇同学带领跨学科团队整合各类资源,制定了一套运动员赛前心理调控方能,可在赛前48小时内精准识别焦虑、紧张等负面情绪,并基于个体差异推送定制化冥想训练、认知重构策略或生物反馈指导方案。

项目将虚拟现实(VR)技术与心理脱敏训练相结合,开发出多场景模拟系统。在射击项目中,运动员可通过佩戴VR设备“置身”于千人观众的赛场环境,系统会逐步增加干扰因素噪音、强光,帮助其适应高压情境;在田径短跑训练中,平台则利用声光效仿比赛起跑指令,同步记录运动员的反应时与专注度数据,以便优化赛前热身节奏。为验证方案实效,团队对江西省射击运动员陶欣媚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数据显示,使用该系统的运动员在赛前焦虑量表评分平均下降32%,比赛关键节点失误率降低25%,其中在省级锦标赛中打破个人纪录。“过去我们只能通过经验观察运动员状态,现在有了数据化的分析工具,干预策略真正实现了从‘千人一面’到‘一人千面’的转变。”  

杨思宇表示:“我们的目标不仅是解决赛场上的心理难题,更希望构建覆盖‘选材—训练—参赛’全周期的心理健康支持体系,让科技真正服务于运动员的可持续发展。”谈及备赛历程,杨思宇感慨万千。他带领的12人团队横跨多个专业,成员们常常通宵调试算法,甚至自费赴体校采集数据。“最困难的阶段是模型训练期,我们经历了上百次参数调整,直到看到测试数据稳定达标时才松了一口气。”正是这种精益求精的态度,让项目在创新性与实用性上实现双重突破。如今,团队已申请发明专利2项,发表核心期刊论文3篇,相关成果被中国心理学会运动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列为重点推广案例。

作为新时代大学生科技创新的典范,《赛前心动力》项目不仅展现了青年学子扎根实践、服务社会的担当,更彰显了交叉学科融合带来的无限可能。正如杨思宇在答辩现场所言:“我们相信,当严谨的科学遇上滚烫的竞技精神,必将碰撞出照亮未来的火花。”这一成果的诞生,既是对“科技助奥”理念的生动诠释,也为高校科研创新人才培养提供了鲜活样本。未来,团队将持续优化系统功能,推动心理调控方案在全民健身、青少年体育教育等领域的普及,让更多人在心理赋能中突破自我,勇攀高峰。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