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黔南科技学院:让青年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雷锋精神,在事上磨练中锚定人生的价值坐标

来源:东方网    2025-04-15 09:10
来源: 东方网
2025-04-15 09:1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学习雷锋好榜样……”4月9日在惠水县第一小学(城东校区)的教室里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正在开展《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教学。

图为贵州黔南科技学院青年志愿者在惠水县第一小学(城东校区)教授乐理知识

近年来,学校积极探索志愿服务社会化、制度化、项目化、常态化服务路径,志愿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志愿者队伍持续壮大,志愿服务活动蓬勃开展,积极融入地方发展。

“自‘学习雷锋精神 争做科院先锋’学雷锋志愿服务月系列活动启动以来,学校推出20余项特色志愿服务,涵盖‘乡村振兴、生态环保、教育关爱、文明实践、暖心服务’5大类别,全方位多角度引导师生传承雷锋精神,以实际行动传承雷锋精神。”校团委教师赵艺然说。

深悟雷锋精神时代内涵,在“知”上下实功。

立足育人根本任务,依托“到梦空间”系统搭建专业学习平台开展专题讲座,从历史发展脉络和现实社会需求维度,解读雷锋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夯实青年学子的思想理论基础。同时,积极组织主题团日活动,鼓励学生围绕雷锋精神结合自身经历展开讨论分享,在思想碰撞中加深对其新时代内涵的认识,激发传承践行的内生动力。此外还深入挖掘雷锋精神的丰富内涵与时代价值,将其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搭建集理论教学、实践锻炼、文化熏陶为一体的多元育人体系,实现雷锋精神在校园的全方位传播与传承。

图为班级开展雷锋月主题团日活动

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实践,在“行”上求突破。

锚定雷锋精神时代内核,把学雷锋活动与志愿服务深度融合,积极引导青年学子将理想信念践行于具体行动,在志愿服务实践中展现担当作为,全力推动行动见真章、出实效。

校园内,青年志愿者主动出击,投身环境整治与文明劝导工作。深入卫生死角开展清洁行动,认真擦拭宣传栏,让校园面貌焕然一新,引领全校形成文明新风尚,以实际行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走出校园,志愿者们秉持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服务精神,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关怀。在社区,他们走进老人家中,帮忙打扫房间、陪老人聊天解闷,用点滴行动传递温暖。在乡村,志愿者充分发挥专业知识,为留守儿童开展课业辅导,举办各类兴趣培训活动,以教育帮扶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

推动雷锋精神长效传承,在“常”上见真章。

将学雷锋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建立常态化的志愿服务机制。设立了志愿服务学分,按时录入志愿服务时长,鼓励同学们积极参与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将志愿服务作为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与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

“学校每年会对同学们的志愿服务经历与表现进行记录与评价,为评优评先、推优入党等提供重要参考。通过评选‘优秀志愿者’‘优秀志愿者团队’等方式,营造良好的学雷锋氛围,通过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媒体平台,对先进典型的事迹进行广泛宣传,发挥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更多同学投身到学雷锋活动中来。”校团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杨迪说。

图为学校志愿者在惠水县开展“续写雷锋日记,共筑文明交通线”交通协管活动

截至目前,贵州黔南科技学院实名注册志愿者达19017人,已登记志愿服务组织2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57个,志愿服务时长达36万余小时。新时代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与使命,正引导青年学子以雷锋为榜样,将雷锋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知行合一中践行雷锋精神,在事上磨练中锚定人生价值坐标。(罗月嫦)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