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一支本科生科研团队在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领域取得创新性成果,备受瞩目。该团队由周松、李洪蕊、刘晨阳、练昕豪、张佳宁五位同学组成,凭借自主研发的集成监测系统,开辟了建筑结构安全监测的全新技术路径。
聚焦安全痛点,青年团队勇担科研使命
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持续扩大,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等关键结构的安全隐患逐渐暴露。传统监测手段由于依赖人工巡检或单一传感器,存在响应迟缓、数据孤立、环境适应性欠佳等问题,难以满足复杂场景下的长期监测需求。
在此背景下,河北大学本科生团队以 “慧光灵眸” 项目为核心,聚焦基础设施安全监测技术的瓶颈难题。团队负责人周松表示:“我们期望通过技术创新,突破传统监测手段的局限,为公共安全提供更高效、精准的解决方案。”
技术突破:从材料到系统的全链条创新
团队在稀土掺杂应力发光材料(“光瞳”)研发方面取得关键进展。该材料具备高灵敏度、长余辉以及卓越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极端温湿度条件下稳定运行,为基础设施应力变化提供可视化监测基础。
基于 “光瞳” 材料,团队构建了 “天枢” 智能监测系统。该系统集成高精度 CMOS 传感模组与边缘计算单元,支持实时数据采集与本地化分析;通过 “云阙” 云端平台实现数据加密存储与智能预警,构建了从感知层到决策层的完整技术生态。
据团队硬件技术负责人李洪蕊介绍,该系统在实验室测试中展现出显著优势:“与传统监测设备相比,我们的系统能耗降低,灵敏度得到了提升,能够满足复杂环境下的长期监测需求。” 团队软件技术负责人刘晨阳补充道:“在系统搭建过程中,我们不断优化各个模块的兼容性,确保从材料感知到数据传输再到分析预警,每一个环节都稳定高效,为整体性能提升奠定坚实基础。”
从实验室到应用:社会价值初显
目前,团队已完成多轮实验室验证,初步测试结果显示,该系统在灵敏度、稳定性和适应性方面均实现突破。
展望未来,团队计划进一步优化系统性能,并探索在桥梁隧道、老旧建筑等领域的规模化应用。团队财务负责人练昕豪表示:“我们希望与更多企业和科研机构合作,推动技术的产业化落地,为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领域贡献力量。”
青春力量驱动科技创新,服务社会需求
河北大学本科生团队的探索,不仅彰显了青年科研人员的创新能力,也为我国基础设施安全监测领域注入新活力。通过产教融合与科研实践,团队成员在材料研发、算法优化、系统集成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为高校科研成果转化树立了范例。
“我们始终坚信,科研的价值在于服务社会。” 团队营销负责人张佳宁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创新技术真正走进社会,为公共安全保驾护航。”
随着我国对新型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推进,慧光灵眸项目的创新成果有望在更多场景落地,为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提供技术支撑。这一青年团队的实践,不仅展现了高校学生在国家重大需求中的责任担当,也为科技创新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