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传统豫剧遇上现代工艺技术,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近日,由郑州科技学院王吟贺老师带领的学生团队打造出一项非遗与光致变色工艺相结合的创新桌游项目——“豫剧奇缘”。该项目以河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为核心,创新性地将光致变色工艺与桌游结合,并构建数字化传播平台,探索非遗文化活态传承的新路径。这一尝试不仅为传统戏曲注入年轻活力,更吸引了诸多戏曲爱好者的关注。
近年来,国家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与新兴技术的融合发展。在此背景下,“豫剧奇缘”团队以相关政策为指引,将豫剧文化深度融入桌游设计,通过光致变色技术、数字化平台等创新手段,打造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的文化产品。项目负责人刘怡彤表示:“我们希望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让非遗文化‘活’起来。”
破局行业痛点: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
当前,非遗主题文化游戏普遍面临三大痛点:文化内涵挖掘不足、游戏道具设计的同质化、商业模式的单一。市面上多数的非遗游戏仅将文化元素作为“背景板”,缺乏深度互动;传统纸质卡牌难以激发玩家复玩兴趣;而线下桌游店则因低频消费和运营成本高,生存压力巨大。
“豫剧奇缘”团队计划以民国时期豫剧院为背景,制作双阵营对抗策略桌游,玩家可选择“守护方”或“盗宝方”阵营,通过角色技能、道具卡牌展开博弈。游戏角色如“青衣”“花旦”均取材自豫剧行当,游玩中融入戏曲科普知识,让玩家在娱乐中感知文化内涵。
通过引入光致变色印刷工艺,卡牌在紫光灯照射下可显示隐藏线索或道具,增强动态交互体验。光致变色材料的核心是基于光致异构化反应原理,通过光辐射引发分子结构可逆性转变实现显色与消色效应,赋予静态图案动态交互效果。目前该技术在信息存储、防伪标识等领域已形成规模化应用,如人民币防伪标识、票据安全印刷等,但其与文化遗产结合的案例仍为空白。“豫剧奇缘”团队希望将这一技术与非遗游戏化结合,使“科技赋能非遗”。
针对商业模式的单一的问题,团队计划采用“线下体验—线上留存”的闭环机制,线下通过“桌游+餐饮/酒吧”模式提升消费频次,线上搭建数字化平台提供文化科普、玩家社区、互动小游戏等功能,缓解桌游固有的低频消费和盈利单一的风险。
社会价值:从活态传承到文旅融合
据团队调研数据显示,超90%的受访者对“光致变色+非遗桌游”组合表示兴趣,65%以上的玩家在工艺应用场景中希望道具卡能通过光照变化显示隐藏线索。
“这不仅是游戏,更是文化教育工具。”项目负责人刘怡彤介绍。游戏设计强调亲子互动,家长可通过卡牌中的豫剧知识引导孩子学习;线上数字化平台还计划推出“每日戏曲知识推送”“UGC剧本创作”等功能,构建可持续文化生态。目前,项目已与多家桌游店达成合作意向,并计划后期通过淘宝、抖音等电商平台铺开销售。
“豫剧奇缘”团队成立于2025年1月, 目标是通过游戏降低非遗传播门槛,吸引年轻群体关注非遗文化,推动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中的创新表达。“我们希望通过光致变色印刷工艺实现非遗文化的动态呈现,突破传统静态卡牌的局限,实现文化表达的动态化。”
未来规划:打造非遗潮流IP
“豫剧奇缘”团队告诉我们,团队计划分三步走:首先做好玩法的优化,调整回合规则与地图平衡性,确保策略性与趣味性;在此基础上进行IP扩展,推出新角色扩展包、快节奏版本,跨界联动戏曲名家或B站UP主破圈传播;最终实现完整的生态构建,开发漫画、电竞赛事及海外版本,让“豫剧奇缘”成为代表中国文化输出的潮流符号。
从一张会变色的卡牌,到一个承载千年戏曲文化的游戏世界,“豫剧奇缘”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项目不仅是一次创新创业实践,更是一场关于非遗传承的青春实验。正如指导老师王吟贺所言:“让年轻人通过游戏爱上豫剧,或许就是文化传承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