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看大戏!国家大剧院话剧《林则徐》潘家园“第二现场”直播圆满落幕

来源:东方网    2025-04-21 11:39
来源: 东方网
2025-04-21 11:39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4月19日晚全国首个街道级"超高清第二现场"——北京超现场·潘家园剧院内,人头攒动当濮存昕饰演的林则徐通过8K+5G超高清视频技术在超高清大屏上掷地有声地说出"苟利国家生死以"时现场观众集体屏息仿佛穿越时空置身1839年的虎门销烟现场潘家园剧院参与了国家大剧院话剧《林则徐》“百城千幕 全国同启”直播活动这也是潘家园剧院落成的首场、首映活动。01“第二现场”沉浸式体验:用历史故事浇灌爱国心

活动当天,观众提前到达现场,热闹的氛围随着人群的涌动逐渐升温。作为潘家园街道文化休闲季“淘宝贝、配眼镜、品美食、看大戏”的重要组成部分,潘家园街道创新性地将国家大剧院原创话剧《林则徐》搬入社区文化场景,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看大戏”。

2025年适逢林则徐诞辰240周年。在内容选择上,此次潘家园剧院首演,特意选择国家大剧院爱国主义话剧《林则徐》。 该剧通过虎门销烟的历史切片,展现民族英雄的凛然正气与家国情怀,既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当代精神的呼应。

演出前,主持人周涛通过“第二现场”的第一视角探班《林则徐》幕后,带“第二现场”的观众感受到了演出现场观众都欣赏不到的精彩!

《林则徐》以历史人物为主线,根据林则徐从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到被诬罢官、思索图强的历史事实,围绕林则徐与妻子、道光帝、王鼎、琦善等重要人物的矛盾冲突,用极具张力的戏剧展现,成功塑造了“数百年始得一出”的林则徐形象。濮存昕凭借深厚的表演功底,将林则徐的坚毅、睿智以及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诠释得淋漓尽致,带领观众慢慢走进林则徐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坚守。

松榆里社区居民刘献凤在观看转播后深有感触。她赞叹道,通过新技术的融合,舞台上连演员眉毛上的汗珠都看得清清楚楚,远超传统观剧体验,纪念林则徐诞辰240周年不仅是缅怀历史,更是以"苟利国家生死以"的担当精神激励当下,这种跨越时空的民族气节与新时代的幸福生活形成强烈共鸣,令人倍感振奋。

02 优质文化直达基层:文化资源下沉,激活基层活力

潘家园街道以社区综合体为载体,通过“科技+文化”的创新模式,做到了优质文化直达基层,让艺术在居民生活中“活”了起来。 当晚,“潘家园剧院”内座无虚席,居民志愿者、新就业群体等共同观看了话剧《林则徐》首播。剧院通过8K+5G数字技术手段,送戏上门,直达基层。 舞台上精美的布景、演员们精致的服饰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濮存昕等一众实力派演员的精彩演绎,将林则徐这一历史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让观众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

对于新就业群体来说,他们平日忙碌于自己的工作岗位,很少有机会能够走进剧院。在观看演出的过程中,他们被林则徐的爱国情怀和坚定信念所打动,深刻感受到了优秀文化的魅力。 一位外卖小哥魏亚雷感慨地说:“平时跑外卖,很少有机会看话剧,今天能够在爱心驿站看到这么精彩的话剧,真的让我深受触动,感觉生活在潘家园地区特别幸福。”

03文化惠民扎根基层:居民家门口解锁幸福感与获得感

“北京超现场·潘家园剧院”的建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每个座位都是剧场里VIP般的沉浸式观演效果。真正实现“家门口的文化盛宴”,切实提升了居民的文化获得感和生活幸福感。 快递员小张掏出手机记录着屏幕特写,他说道。街道一居民志愿者边看大屏边感慨,过去为了看话剧,要往返两小时公交车程,如今在潘家园社区综合体内的数字剧场,不用出远门就能免费欣赏名家演绎的经典话剧。

社区居民王阿姨说道,过去得提前抢票,抢票难票还贵,再挤两小时地铁去市中心。现在带着孙子遛弯就能看名家演出,这画面比电视清楚。街道一王师傅感慨道,在家门口能观看如此精彩的话剧,不仅方便了生活,更让我们感受到了文化就在身边,感受到了实实在在的关怀。

当天,为了确保节目成功演出,潘家园街道联合派出所、劲松交通支队等有序维持秩序,引导居民有序入场。

国家大剧院话剧《林则徐》在潘家园剧院“第二现场”的成功首播,不仅为地区居民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也是街道推动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的生动诠释。 未来,街道也将持续引进更多优秀院团的剧目,让居民群众更便捷地在家门口“看大戏”。

此外,街道还将继续探索“文化 + 科技”的创新应用,打造更多具有特色的文化空间,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优质文化资源真正惠及每一位居民,让人民群众切实共享区域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文化福祉。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