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粤新快线”铁空联运启动仪式在中铁联集乌鲁木齐中心站举行。全国首趟铁空联运跨境班列完成4500公里的铁路段“旅程”,抵达乌鲁木齐三坪站,开启前往欧洲的航程。
长期以来,跨境物流的运输模式较为单一,公路、铁路、航空各自为政,彼此间的协同合作存在壁垒。而全国首趟铁空联运跨境班列 “粤新快线” 的成功开行,构建起“广州货、乌鲁木齐转、欧洲达”的‘铁路+航空’跨境立体物流网络,实现了我国跨境物流领域的创新突破。
创新模式,重构物流新生态。传统分段运输模式下,跨境货物运输需多次交接,各环节衔接不畅,物流效率低下。“粤新快线”通过“国内铁路+国际航空”的深度融合,使得跨境货物通过全国铁路网,从广州国际港站稳定高效地抵达乌鲁木齐三坪站,接着短驳运输至乌鲁木齐天山国际机场航空物流港,转经航空货运飞往欧洲,既借用铁路大运量、低成本、全天候的运行优势,极大减少了运输途中受自然因素干扰的风险,又利用了航空高效、快捷、覆盖广的特点,提升了货物运输时效。这种创新联运模式,不仅是运输方式的简单叠加,更是运用系统集成思维,优化物流链条各环节,在物流链条上实现了“1+1>2” 的化学反应,为我国进出口企业提供了更加灵活高效的运输选择。
降本增效,激活发展新动能。成本与效率始终是物流行业发展的两大核心要素。相对以往华南地区跨境货物商品经公路长途运输至乌鲁木齐,4400公里路途遥远、运输成本高昂,“粤新快线”的开通,大众化铁路运输工具加上四通八达的铁路网,让企业告别了“公路运输看天吃饭”的被动局面,降低了物流运输成本负担,每年节省物流经济成本超千万元,进一步降本增效。同时它开通后,铁路运输有效规避恶劣天气干扰,稳定的运输节奏提升运输时效15%以上,使得了企业货物库存周转加快,资金回笼周期缩短,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当“深圳的电子元件、广州的服装鞋帽” 可以通过这条通道快速抵达欧洲消费者手中,中国供应链的韧性与活力被重新定义。
开放包容,拓展合作新空间。新疆作为“一带一路”核心区,既是中国向西开放的“窗口”,更是铁路服务“双循环”的战略支点。近年来,新疆铁路部门高效推进临哈骨干通道等项目,中欧班列经疆出入境数量超全国半数,铁路年疆煤外运量突破 9000 万吨,全国首趟 “一单制” 铁海联运班列落地,各类特色班列常态化开行,逐步构建起完善的物流网络。“粤新快线”的成功开行,让新疆从“过境通道” 升级为 “集散枢纽”,向东连接粤港澳大湾区的制造集群,实现华南地区的制造业优势与新疆的区位优势有效互补,促进了产业协同发展,同时向西辐射欧洲30余国的消费市场,更加紧密了“一带一路”贸易往来。从“驼铃阵阵”的古丝绸之路,到“铁空联运”的现代物流网络,“粤新快线”的汽笛与飞机的轰鸣,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列跨境班列的成功,更是让“一带一路”成为了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桥梁。(李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