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轨上的民生温度:解码"长江班列"背后的发展新逻辑

来源:东方网    2025-04-25 09:53
来源: 东方网
2025-04-25 09:53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当满载220吨元明粉的"长江班列"于4月23日从四川乐山夹江站启程,这场横跨铁水联运的物流革命,不仅改写了"川货出川"的时空坐标,更以"一单制"的创新实践,诠释着新时代铁路服务国家战略与民生福祉的深层逻辑。数据显示,该模式已累计运输货物384万吨、价值168亿元,成为观察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窗口。

传统多式联运长期受困于单据转换繁琐、运输衔接不畅等痛点。此次"长江班列"通过整合铁路、港口、航运资源,创新实现"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的全程管控。以四川至辽宁的运输为例,货物从铁路始发到港口装船、海运抵达,全程耗时缩短48%,物流成本降低25%以上。这种"规则破壁"的实践,既打通了铁水联运的"最后一公里",更让"蜀道难"的千年困境在现代化物流体系中迎刃而解。

"一单制"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区域经济地理。当"中部双循环大通道"将粤港澳大湾区与长江经济带紧密相连,华南至中部的物流时效提升15天,企业资金周转效率提高30%。在成渝双城经济圈,铁路部门通过定制化联运产品,使本地特色农产品运抵长三角市场的时间压缩至72小时内,带动2024年一季度农产品出口额同比增长47%。这种效率变革,正在重塑"双循环"格局下的产业协作模式。

从大凉山"慢火车"的2元票价,到"长江班列"的智慧物流平台,铁路服务始终与民生冷暖同频共振。在四川夹江县,陶瓷企业依托"一单制"将产品出口周期缩短60%,直接带动2000余名农民工返乡就业;在武汉阳逻港,"到港即装船"的直达服务让建材企业年仓储成本下降1800万元。这些数字背后,是铁路部门"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服务承诺,更是共同富裕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生动实践。

"长江班列"的成功实践,折射出中国铁路在制度层面的突破勇气。通过推动运单物权化、电子提单标准化,铁路部门与海关总署、交通运输部协同打通"规则壁垒",使企业凭电子运单即可开展货权质押融资。这种制度创新的溢出效应,已吸引大宝山矿业、海天味业等127家龙头企业签约使用联运服务,预计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2万吨。

站在"十四五"规划纵深推进的历史节点,"长江班列"的汽笛声正激荡出澎湃动能。当钢铁动脉与江河脉搏共振,当制度创新与民生需求交融,中国铁路用行动证明:新时代的铁轨,既是经济发展的强劲引擎,更是人民美好生活的幸福通途。这列穿越巴山蜀水的班列,终将载着"流动中国"的壮美图景,驶向更加辉煌的未来。(蔡杰祥)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