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群浙商大学生这样赋能历史建筑“微改造”

来源:东方网    2025-04-30 15:34
来源: 东方网
2025-04-30 15:34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为深入保护历史建筑,为推进当地“微改造,精提升”工程提供助力。

浙江工商大学“鉴筑史者”团队受邀前往杭州桐庐东梓关村历史建筑群,开展历史建筑内部损伤缺陷检测。

图 东梓关村历史建筑群

之后,团队在考察过程中,团队特别关注“微改造”理念在历史建筑保护中的应用。检测记录了历史建筑群中的各种历史建筑的相关内部缺陷情况,并采集相关缺陷数据。

在检测历史建筑内部损伤情况并整理相关数据之后,团队发现,受江南气候影响,频繁的热胀冷缩导致青砖、灰浆等传统材料开裂剥落,外墙夯土普遍产生竖向龟裂,抗剪强度下降,尤其是砖块和灰浆的老化速度不同,容易产生空鼓和脱落。通过技术设备扫描,发现墙体内局部区域因结晶盐侵蚀,粘结强度衰减。在评估整个建筑时,团队发现,部分墙体因地基不均匀沉降产生的剪切应力超过砌体抗拉强度,贯穿性裂缝多。

图 团队检测历史建筑

本次检测考察前后,团队与相关历史建筑负责人进行深入交流。

针对当前历史建筑所存在的问题,当地负责人对本团队的基于“微改造”理念的检测策略做出极高评价:“针对当前检测技术以及数据采集能力的不足,团队与浙江权威建筑类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创新采用无耦合超声检测与热-声多物理场融合诊断技术,很大程度提升了数据收集效率和缺损检测技术。同时,团队使用的跨模态交互式领域模型AAdLLM与损伤时序推演技术让历史建筑缺陷可视化。再与相关修复公司合作,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历史建筑,并且助力我们当地历史文化街区的建设发展,助推其成为“微改造,精提升”示范点。

图 团队与申屠氏宗祠负责人调研合影

根据团队负责人(图中左二)讲述:

本次调研为团队采集了多模态建筑内部检测数据,完善了本团队的墙体内部检测数据库,为历史建筑再生提供数字依据。实现检测成果和墙体数据库动态共享。

未来,团队将“微改造”理念进一步融入历史建筑保护实践,通过智能检测让更多历史建筑在最小干预下焕发新生。

保护历史建筑,以青春之力,让历史“筑”进每个人心中。

团队怀着学以致用的初心与坚持不懈的恒心,希冀让每处历史建筑都能在中国科技进步的时代浪潮下找到存活的灵丹妙药。(“鉴筑史者”团队)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