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田里的实验课——湖北工程学院"全链实践课"重构劳动教育新范式

来源:东方网    2025-05-09 09:50
来源: 东方网
2025-05-09 09:50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立夏前夕,湖北工程学院农学院的小麦试验田化身立体课堂。5月6日,伴随联合收割机的轰鸣,一场贯穿“耕种收-深加工-废料再生”全产业链的跨学科实践在此展开,来自农业资源与环境、园艺、食品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等专业的师生,用沾满尘土的双手书写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创新篇章。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大一学生周成龙俯身挥镰,草帽下的汗珠不断滚落麦茬。这位习惯实验室精密仪器的“新农人”,在经历40分钟传统收割后坦言:“腰背的酸痛比数据更直观,让我理解了祖辈“汗滴禾下土”的分量。”而当联合收割机以10分钟收割半亩地的效率登场时,让学生感受新农业今非昔比。

脱粒完毕的小麦开启跨学科之旅。食品工程实验室里,程晶晶老师正带领“绿循食源”科研创新团队的学生研发高膳食纤维面包,备战今年的“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麦秆在传统认知里是废弃物,但在我们手中是‘绿色金矿'。”生物工程专业生物转化团队学生架起微型生产线,探索麦秆再生乙醇工艺。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的传感器则监控着堆肥发酵数据,最终产出的有机肥将用于有机农场。

田间地头架起的临时课桌上,学校融媒体中心学生用镜头记录实践过程。这种打破学科壁垒的“无边界课堂”,正是生命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李长春推崇的育人模式:“专业交叉融合发展是必然趋势,不同学科碰撞到一起,产生不同社会需要的新产品,劳动教育就实现了从技能习得到价值创造的本质跨越。”

据悉,该院已构建“四季农时”实践体系,将24节气与现代农业技术深度融合。今秋,由师生共同运营的“耕读工坊”将正式启用,届时从田间到餐桌的完整产业链实践,将成为培养学生知行合一的鲜活教材。这场麦田里的教育改革证明:当知识走出课本扎根大地,教育的果实自然饱满金黄。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