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青年助力千年傩刻技艺,数字赋能非遗传承新路径

来源:东方网    2025-05-13 17:15
来源: 东方网
2025-05-13 17:15 
分享
分享到
分享到微信

近日,南昌工程学院傩艺数创实践团走进江西省抚州市南丰县瑶浦村,探访南丰傩面具省级非遗传承人罗春明与县级传承人罗贤聪父子共同经营的傩面具工作室,开展以“守护千年傩刻技艺,数字激活非遗传承”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调研与数字化创新,为南丰傩面具这一千年技艺注入新时代活力。

图为团队成员试戴南丰傩面具 郑翠花摄

非遗传承人:两代匠心的坚守与突破

活动伊始,罗贤聪带领实践团成员深入工作室。作为新生代传承人,罗贤聪自幼师从父亲罗春明,深耕南丰傩面具雕刻技艺,其作品《啸山》《钟馗》等屡获省级工艺美术奖项,并被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博物馆收藏。罗春明则是南丰傩面具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从业三十余年,作品融合传统雕刻技法与创新设计,曾获“抚州能工巧匠”称号,其傩面具作品更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载体。父子二人以匠心守护技艺,成为南丰傩文化传承的中坚力量。

千年傩面具:从历史长河到现代工艺

制作工艺上,精选耐腐的樟木为原料,历经打胚、雕刻、打磨、上色等十余道工序,耗时一周至数月不等,成本从800元至数万元均有分布。罗贤聪现场演示雕刻技法,从粗犷的轮廓勾勒到细腻的五官刻画,展现刀尖上的匠心。

图为团队成员倾听罗贤聪进行讲解 郑翠花摄

数字赋能:非遗传承的新探索

实践团成员在体验雕刻过程中,深刻感受到传统工艺的复杂性与传承困境。为此,团队提出以数字化技术助力非遗保护:通过3D扫描建立傩面具数据库,利用虚拟现实(VR)还原傩舞场景,并设计文创产品拓宽传播渠道。这一创新思路与罗贤聪近年尝试的工艺傩面具创作不谋而合,其融合地方特色的创新作品已远销海外,成为文化传播的新载体。

图为团队成员体验南丰傩面具雕刻技艺 郑翠花摄

青年力量:非遗保护的未来之光

活动尾声,成员们亲手完成简易傩面具雕刻,并在罗贤聪指导下理解纹样背后的文化寓意。南丰县近年通过“非遗进校园”“研学实践”等方式,吸引青少年参与傩文化传承。此次实践团以“00后”为主力,正是这一理念的延续。他们表示,将结合数字艺术专业,探索傩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点,让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图为团队成员与罗贤聪先生(从左至右第四个)合照 郑翠花摄

南丰傩面具凝聚着中华文明的古老智慧,而青年一代的创新实践为其注入了时代脉搏。正如罗春明所言:“传承需敬畏历史,亦需拥抱未来。”在数字化浪潮与传统匠心的碰撞中,南丰傩文化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向世界。此次南昌工程学院傩艺数创实践团的南丰之行,不仅是对南丰傩面具这一古老技艺的深度探访,更是 00 后青年积极投身非遗传承的一次生动实践。(缪舒玲 项炜涛 陈广金)

免责声明:该文章系我网转载,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新闻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仅供读者参考。
【责任编辑:钟经文】
中国日报网版权说明:凡注明来源为“中国日报网:XXX(署名)”,除与中国日报网签署内容授权协议的网站外,其他任何网站或单位未经允许禁止转载、使用,违者必究。如需使用,请与010-84883777联系;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中国日报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稿件来源方联系,如产生任何问题与本网无关。
版权保护:本网登载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多媒体资讯等)版权属中国日报网(中报国际文化传媒(北京)有限公司)独家所有使用。 未经中国日报网事先协议授权,禁止转载使用。给中国日报网提意见:rx@chinadaily.com.cn